咽唾養(yǎng)生術(shù)的機理
1. 唾液與腎的關(guān)系 腎生唾《內(nèi)經(jīng)知要·卷上》曰:“腎為水臟…命門在兩腎之間,上通心肺,開竅于舌下以生津。故古人制活字,從水從舌者,言舌水可以活人也;舌字從千從口,言千口水活成也。津與腎水,原是一家,咽歸下極,重來相會,既濟之道也。”唾由腎精化生,經(jīng)腎氣的推動作用,沿足少陰腎經(jīng),從腎向上經(jīng)過肝,膈,肺,氣管,直達(dá)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分泌而出。故《素問·宣明五氣篇》有“五臟化五液,腎為唾”之說。
腎行唾腎為水臟,主津液,即腎對津液的輸布排泄代謝維持起著主宰的作用。腎之精氣充盛,賴腎中精氣的氣化作用,能蒸化津液,唾液才能源源不斷地上澤口腔,致口中和合,食飲甘味。另一方面,腎又有攝納固藏之功,控制唾液滲泄之量,防止津液無故丟失。
咽唾對腎的作用唾為腎液,咽唾就“能夠灌溉臟腑,潤澤皮膚,吞咽而不吐,則腎水充旺,顏色不槁,足以降火養(yǎng)心”。程鐘齡《醫(yī)學(xué)心悟》曰:咽口津是“所謂以真水補真陰,同氣相求,必然之理也”。所以吞咽口津,既能夠滋補腎之真陰,又能降伏心之真火,使乾坤交泰,水火既濟。反之,若口中唾液不足,則說明心腎不交,腎水不能上達(dá),津液乏少。
由于唾液源于腎精,腎主骨,齒為骨之余。通過叩齒咽津,則能補養(yǎng)腎精。相反如將唾液吐出,則會損傷正氣?!对企牌吆灐吩疲?ldquo;多咳唾失肌汁”“多唾令人心煩”。《瑣碎錄》中寫道:“遠(yuǎn)唾損氣,多唾損神”。醫(yī)家李時珍,獨列“口津唾”一節(jié),明確地作了闡述,告誡人若能“終日不唾,則精氣常留,顏色不槁。若久唾,則損精氣,成肺病,皮膚枯涸”。
2. 唾液與脾的關(guān)系
人們習(xí)稱的唾液包括涎與唾,又因“口為脾之官”,“脾氣通于口”,故有人認(rèn)為脾對唾液的作用是主要的,較為直接的。近代對脾與唾液的生理、病理及實驗研究亦較為深入。
脾生涎楊上善《太素》云:脾是太陰之脈,通過五谷之液,上出濂泉,故名為涎。脾開竅與口,脾之經(jīng)脈連舌本散舌下。涎為脾精脾氣化生轉(zhuǎn)輸布散,故說涎為脾之液。
咽唾對脾的作用咽唾對脾的運化功能起著促進(jìn)作用。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腐熟。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化生輸布的生理功能與脾胃密切相關(guān)。而涎具有保護口腔黏膜,潤澤口腔的作用。在進(jìn)食時分泌旺盛,潤澤食物,可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說。
對于萎縮性胃炎、各種慢性胃炎、胃酸過多癥、胃潰瘍,唾液也有治療效果。這是因為除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幫助消化外,唾液中的黏蛋白不僅有潤滑功能,還有中和胃酸(降低胃液酸度)及增強胃黏膜抗胃酸腐蝕的功能,從而起到幫助消化、抑制胃酸分泌過多、減輕疼痛癥狀的作用。此外,唾液淀粉酶酸刺激前后酶活性比值已作為辨證脾虛的參考指標(biāo),并納入1993 年衛(wèi)生部頒發(fā)的《中藥新藥治療脾虛證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中療效觀測指標(biā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