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好不好,兩個血糖指標說了算
治療糖尿病必須從兩方面考慮:一方面是控制好高血糖,另一方面就是不能發(fā)生低血糖:一般來說,血糖控制得越低就越容易發(fā)生低血糖,血糖越高就越不容易出低血糖。所以臨床上并不要求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在完全正常的水平,只需要正常偏高就可以了。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西太平洋區(qū)血糖控制標準為:
空腹血糖:3.9-6.1毫摩爾/升為“好”,3.9-7.8毫摩爾/升為“可”。
餐后2小時血糖:3.9-7.8毫摩爾/升為“好’,3.9-10.0毫摩爾/升為“可”。
對年紀較大的患者,比如60歲以上者, “可”就算達標,“好”當然更佳,,對年長者來說,低血糖的危險性比短暫的高血糖更嚴重。因為血糖控制在這種范圍內(nèi),發(fā)生低血糖的機會較少,血糖如能持續(xù)保持在這個水平上的話,患者發(fā)生糖尿病急慢性并發(fā)癥的可能性也就明顯降低,比較輕微的慢性并發(fā)癥還有逆轉(zhuǎn)的可能。
慢性病,定期檢查少不了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患者必須定期就診.滿不在乎、不查不看的患者將會付出慘痛的代價。糖尿病影響的器官和部位很多,要了解這方面的變化,應定期檢查:
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紅蛋白能反映這次抽血前兩個月血糖的平均水平,是反映較長一段時間血糖控制好壞的良好指標。年長的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4.0%-7.0%即可。糖化血紅蛋白太高說明l血糖控制不好,太低則應該小心低血糖癥的發(fā)生。如果糖化血紅蛋白超過8%,就說明前6-8周的血糖控制不太滿意,需要改進糖尿病的治療,如超過l 1%就需要趕快調(diào)整藥物了。
肝、腎功能。以了解患者肝、腎功能有無損害。定期進行眼科檢查,以了解視網(wǎng)膜的受損程度。除了前面所談到的檢查外,患者還應定期測量體重和血壓,了解全身一般情況;應做心電圖或者超聲心動圖,以了解心臟情況:應測定血尿酸,以了解尿酸水平,排除痛風的可能;應測定血液黏稠度;必要時還需要做顱腦CT或者磁共振(MRl)等檢查,以了解患者發(fā)生心絞痛、心肌梗塞、腦血栓、腔隙性腦梗塞的危險性。
為了避免糖尿病性皮膚病變和糖尿病腳發(fā)生的可能性,還要注意檢查患者的皮膚,特別要注意患者的腳上有沒有腳癬(俗稱腳氣)和灰指(趾)甲等皮膚霉菌感染,足背動脈搏動有沒有減弱,有沒有腳部皮膚變紫或蒼白,有沒有皮膚感染或潰瘍等,以及早發(fā)現(xiàn)和診治糖尿病腳,避免下肢壞死或被迫截肢等嚴重后果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