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防風浴:預防外感
天氣轉冷,稍一不慎,身體便容易受病邪,特別是風寒感冒更為普遍。想預防應不時用一些袪散風寒的中藥作食療,又或制成藥液浸浴或足浴,有助預防風寒感冒,在初發(fā)期間更能減低惡化機會。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中藥如荊芥、防風、姜活和紫蘇葉等均是發(fā)汗解表的中藥,具有升散作用,即能透過發(fā)汗而袪除表邪,治療惡寒、發(fā)熱、頭痛等外感癥狀。
材料:姜活1兩、獨活1兩、防風1兩、荊芥1兩、紫蘇葉5錢。
做法: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鐘,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鐘。
功效:辛溫解表,袪風防感
川芎白芷浴:溫肺通鼻
正值轉季,除了容易患上風寒感冒外,肺氣虛的人士受到秋燥和寒氣的入侵,特別容易引發(fā)鼻敏感,出現(xiàn)鼻塞、打噴嚏、流鼻水、頭暈頭痛等,要紓緩鼻敏感不適,在袪風散寒之余,可配合一些宣肺通鼻的中藥作足浴,例如白芷、辛荑花、蒼耳子和蒿本等。白芷和蒿本都能袪風散寒,而辛荑花和蒼耳子則有宣通鼻竅的功效,能紓緩風寒感冒的不適,特別能針對鼻塞和頭痛。
材料:川芎1兩、白芷1兩、辛荑花1兩、蒼耳子1兩、蒿本1兩。
做法: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鐘,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鐘。
功效:宣肺通鼻,止眩止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