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功時對身法要求:
太極拳與書法在行功時對身法要求是一致的。"學者上場打拳,端然恭定,兩手下垂,身樁端正,兩足并齊,心中一物無所著,一物無所思"(陳鑫《陳式太極拳圖說》)。唐初書法家歐陽詢也曾對作書者的身法有過這樣的要求:"瑩神靜慮,端己整容,秉筆思生"。這一文一武的兩位大家都強調了在心靜用意的前提下,周身放松,立身中正,不偏不倚。
陳式太極拳在此基礎上通過螺旋纏絲使內氣通達周身,久而久之,身體的各個部位將產生一種剛柔相濟的內勁。這種內勁的來源正如拳論所說"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作書也是如此,無論是書寫盈尺榜書,還是蠅頭小楷,都必須兩足踏實,周身放松,立身中正,沉肩墜肘,氣沉丹田,只有這樣才能氣血暢通,筆隨意運,使兩腿之力自然形于手指,柔軟的毛筆才能寫出入木三分的藝術效果。>>>太極拳教程 正確鍛煉走出誤區(qū)
行功時對心法要求:
太極拳與書法,都非常注重心法,要求心神貫注,心領身為。手有定法,步有活規(guī)。古拳論提出“先在心,后在身”“意氣君來骨肉臣”。陳鑫在《陳式太極拳圖說》中說“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發(fā)謂之意,其一念之發(fā)如作文寫字,下筆帶意。”古書家也強調“意在筆先,筆居心后”。
可見意在太極拳與書法中的重要性。陳式太極拳套路,在意念的作用下,一會兒如“回風燕子,點水蜻蜓”,一會兒“山崩海嘯,虎視鷹膦”。(陳式太極拳洪均生語)每招每式都是在意念支配下,內氣鼓蕩,筆隨意行。由此我們聯想到唐草圣張旭所書的古詩四帖,他的草書,跌蕩起伏,奔放流暢,字字相連,一氣呵成,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如果不是在意的作用下,能有如此氣勢磅礴,鐵畫銀鉤的絕品嗎?
太極拳快慢相間,剛柔相濟,蓄發(fā)相變。太極拳十大要論云“太極拳有陰柔、輕柔的一面,譬如和風細雨,又有陽剛沉著的一面,譬如雷霆萬鈞,兩者兼?zhèn)浠ビ貌诺锰珮O兩儀”。清代書法家曹瑩在《書法約言》中指出“凡運筆有起有址,有緩有急,有映帶有回環(huán),有輕重,有轉折,有虛實,有偏正,有藏鋒,有露鋒。”陳式太極拳與書法一樣,其節(jié)奏變化多端,鬼神莫測。>>>太極拳 為什么這么火
我們欣賞一幅優(yōu)美的書法作品,猶如看到了一套完整的拳術表演。太極先輩陳伯先老人雖已年逾古稀在給筆者書寫條幅時只見他飽蘸濃墨,略加思索,然后大筆恢恢,筆走龍蛇。當他寫到“平心靜氣悟真諦”后一筆懸針時,老人內力悴發(fā),突然雙足離地,助氣發(fā)聲,這那里是在寫字,分明是在演練拳術。這七個鏗鏘有力的大字,抑揚頓挫,參差有致,氣韻貫通,宛如是一套完美的太極拳套路!
以上從幾個方面說明了太極拳與書法的相通之處,然爾從取材上,從美學上,從虛實上,從形神上,它們無不是息息相通的。我們不妨在練拳的同時學點書法,在學書法的同時學一下太極拳,定會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結語:以上就是太極拳與書法的關聯,我們在練習的時候,要注意他們的特點,專注練習,這樣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編衷心的希望每一個練習太極拳的拳友,都能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