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極拳的技擊作用
陳氏太極拳不僅健身有法,而且技擊奧妙。中華武術,門派繁多,攻防技巧,各有所長,拳打腳踢,謂之一般。然而,陳氏太極拳卻獨樹一幟,流傳三百余年,仍保持本來特色。它以掤、捋、擠、捺、采、挒、肘、靠為中心內容,在沾、粘、連、隨的基礎上將抓、拿、摔、滑、打、跌,熔為一爐,內外兼練,成為武壇上優(yōu)秀的拳種之一。
練習陳氏太極拳三年一小成,九年一大成,練到上乘功夫,可達周身一家,以靜制動,以逸代勞,以不變而應萬變,亦可得機得勢,舍已從人,隨機應變,靈活運用,引進落空,借力打人。《推手歌》云:“掤捋擠按須認真,周身相隨人難侵,任人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推手,不僅可以檢驗姿勢是否正確,也是鍛煉技擊技巧的好方法。有人說:“推手有何技巧,力大者即可取勝。”《拳論》中說:“斯技旁門甚多,雖有區(qū)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耆耄能御眾之形,怏何能為?”可見,太極拳推手不是比力而是比技巧。“壯欺弱、慢讓快”那是自然的本能,不是技巧的功能。所謂技巧,則是順應自然以克制自然,達“弱勝壯、慢勝快”。自然界中的杠桿支點和螺旋轉化的原理,就具有“四兩撥千斤”的功能。推手利用這種原理,即可揉化--切重力,此為化勁。有此化勁功夫,就可以輕制重。同時,太極拳的運動是運用了離心力,并以腰脊作中軸,使一切動作皆走內圈;走內圈速度雖較慢,但仍可勝過走外圈的快,這是“后人發(fā),先人至”的緣由,也是“慢勝快”的關鍵所在。
《拳論》是太極拳理論方面的經典著作,對推手也是一種很好的指導,細心研究其內容并用它來指導練習推手,則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樣來指導推手實踐呢?應遵守以下四項基本準則:
1、《拳論》中說:“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古時所稱“太極”,是對立統(tǒng)一的象征,是一切動靜的樞機:由太極生陰陽,如順逆、柔剛、輕沉、虛實、合開等皆屬于此。運動時充分利用了離心力和向心力,因此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分為陽、合為陰。陳鑫說:“太極兩儀,天地陰陽,合辟動靜,柔之為剛。”就是指這種規(guī)律。這種矛盾存在于推手的整個過程中,并貫串于每一個動作過程的始終。因此,推手的第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要它符合事物運動的矛盾法則,即“陰陽開合”。
2、推手時雙方搭手對練的過程,也是不斷產生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過程?!度摗分兴f:“無過不及、隨屈就伸。”就是作必須符合下列四點:
(l)必須“無過”,無過稱為“沾勁”,過則稱為“頂病”;
(2)必須“能及”,能及稱為“粘勁”,過則稱為“匾病”;
(3)必須“隨曲”,隨曲稱為“連勁”,不隨而曲稱為“丟病”;
(4)必須“就伸”,就伸稱為“隨勁”,伸得太早稱為“抗病”。
推手的一切過程都要求具有“沾、粘、連、隨”四功,不發(fā)生“頂匾丟抗”四病。陳鑫說:“沾粘連隨、會神聚精,運我虛靈、彌加整重。”所以第二個基本原則是“沾粘連隨”。
3、《拳論》中說:“人剛我柔渭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這是為了做到四功,避免四病的措施。這就是說,人剛則我柔,用“走”以引之,這是被動局面下的“卷合”運用。同時,為了問勁,運用順遂的勢和勁,迫使對方成為“背”,轉化為我剛人柔,用粘以逼之。粘走時,對方動急則急應之,動緩則緩隨之,這樣就可有四功而無四病。陳鑫說:“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轉接靈敏,緩急相將。”所以第三個基本原則是“急緩粘走”。
4、《拳論》中說:“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在推手時熟練地掌握了前面三個基本原則后,就可領悟人勁,探測對方的勁力與方向,所謂懂得人勁。到此時,可信手而應,達到自動“神明”境界。這是多年反復揣摩、實踐和理論研究后得到豁然貫通的結果。所以第四個基本原則是“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