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至今已經(jīng)擁有很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的民族文化之瑰寶,很多人學習太極拳不僅用來強身健體,同時也是作為一門防身技術。下面,小編就來為你介紹一下關于太極拳的實戰(zhàn)練習方法。
一、什么是太極拳搏擊
雙方在激烈地對抗中,在保護自己的基礎上,利用太極拳的理論及技擊功能,充分調動人的體能和潛能,去攻打對方,并戰(zhàn)而勝之的方法。這種搏擊術稱之為太極拳搏擊。
二、太極拳搏擊中的“三合”
太極拳搏擊在演練和實戰(zhàn)中要求“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
1、“心與意合”
在搏擊時,本心要靜,思想要集中。以精神為主宰,把實戰(zhàn)意識放在首位。人的意識影響人的思維和行為。靠精神力量的作用,人們能克服很多困難,產(chǎn)生非凡的能量,干出超乎尋常的事情。太極拳搏擊,就是利用意念活動,來調動人的潛在能力。實戰(zhàn)搏擊時,面前有人似無人,不論拳打、腳踢、膝攻,必須心領先,意透敵背。做到“人未動,意先動;步過人,身到位”。得機得勢,出拳、出腿,利用我方強之處,攻敵弱之處。以小力勝大力,以合力勝散力,“四兩撥千斤”,在技擊中發(fā)揮無窮的威力。
2、“氣與力合”
太極拳中的“呼吸”,是指搏擊中人技體氣勢的“蓄發(fā)、開合、收放”。
太極拳的“呼吸”,與人的自然呼吸大不相同。它基于人的自然呼吸,又高于人的自然呼吸,人的自然呼吸受肺活量的限制,在吸氣時不能呼氣,呼氣時不能吸氣。太極拳的“呼吸”,是根據(jù)動作需要變化的,受人思想意識控制的被動運動。太極拳的“呼”,即周身氣勢放大,為周身之勁的發(fā)放所聚發(fā)的“發(fā)勁過程”,“吸”,即為周身氣勢的收小,為周身之勁的儲存聚蓄的“蓄勁過程”。所謂“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fā)。合即是收,開即是放。
三、太極拳搏擊實戰(zhàn)時,筋、骨、肉在擊打動作中的性能及作用
1、筋的柔韌性
筋的柔韌性是指我們在太極拳搏擊擊打動作中,筋的伸展能力及彈性。它可以決定肌肉和關節(jié)韌帶的伸展長度。
太極拳搏擊中的對拉性和伸展性技術,可有意識地放松對抗肌,使之緩慢拉長,通過太極拳進行筋的慢張力拉長練習,可以使肌肉和關節(jié)韌帶拉長到承受極限,提高肌肉的張馳和協(xié)調能力。擴大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在競技中避免損傷和疼痛。
2、骨的銜接與轉換
人體二百零六塊骨頭都靠骨關節(jié)來連接,承擔重量和進行活動,太極拳要求在搏擊動作中,用意識來放松關節(jié)、拉長韌帶,增強其彈性和靈活性,使動作達到“節(jié)節(jié)貫串”。在貫串的同時,須注意骨節(jié)要對準(不準則無力)。用骨節(jié)對準的方法,使脊柱關節(jié)鍛煉得更為靈活穩(wěn)固。并使骨與骨之間能夠更好地分配重量,從而增強力量的耐久性。使我們在太極拳搏擊實戰(zhàn)中,身法不用大幅度的動作,就可以移形換位、立地生風,迅猛的出拳、出腿打擊對手。
四、太極拳搏擊中力學原理的運用
任何武術終都歸結為發(fā)力于對手,戰(zhàn)而勝之。太極拳作為從理論到實踐都非常先進的優(yōu)秀拳種,其發(fā)力更加符合人體生理。機械力學、流體力學原理在太極拳中的運用使人贊嘆。
1、機械力學原理的運用
在太極拳搏擊中,許多姿勢和動作都是跟力學原理相吻合的。如擊打時,我們的沖刺步就是利用了杠桿原理;擺拳就是利用輪軸的原理;而側身則是利用了斜面的原理。太極拳搏擊中處處體現(xiàn)了力學中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在一個動作中,也可以同時運用以上力學原理。
2、流體力學原理的運用
氣血在人體的功能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因盛它的容器而成形。當我們給容器施加壓力時,液體就會在其中加速流動,并在壓力小的地立產(chǎn)生沖力。例如:一支注射器,我們給里面抽滿水,用力推動針管,這時針管中的水受到推力,就會射的很遠。又例如:一個球膽,我們給它裝滿水,讓球膽嘴身下,水會順著球膽嘴慢慢地往下流。但是,如果我們給球膽急速加力,球膽受到擠壓,那么從球膽嘴噴射出來的水就會產(chǎn)生一股很強的力量。就像練習鄭多燕減肥舞一樣。
氣血在人體中,就和液體在容器中相同。在太極拳搏擊中,我們利用流體力學的特性,用意識和體能來控制氣血的流動,就能練得:“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勁由內換”的內家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