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不僅僅只有太極拳,太極桿也是其中之一,那么你知道怎么練習(xí)太極桿嗎?練習(xí)太極桿要注意哪些地方呢?不清楚就趕緊來看看下面的文章吧!
一、楊式太極桿概述
楊式太極桿,亦稱太極槍。據(jù)傳,楊家本來練的是太極大槍,因為楊班侯自幼好斗,其母怕他闖禍,把槍頭卸掉,從此變?yōu)樘珮O桿,桿法就是槍法。其實,槍既是桿,桿既是槍,安頭既為槍,去頭則為桿。但后人多以抖桿、黏桿增強功力和練習(xí)攻防,故而太極桿也成為楊家創(chuàng)造的一種專用器械。在有關(guān)著作及歌訣中,桿與槍的名稱并用。
另有一種說法,桿法包含槍法和戟法,裝上槍頭即為槍,裝上戟頭則為戟,見后述?;蜓蕴珮O桿亦稱“太極棍”,然以通常概念,棍較短,兩端較為對稱,與桿不類,用法亦有別。
太極桿的材質(zhì),以白臘木制造者為佳,性韌而堅實,彈性好,久用可發(fā)紫紅光彩,故而太極桿亦稱“白臘桿”。細(xì)端為桿頭,粗端(手握的一端)為桿尾。要盡量選擇筆直、頭尾粗細(xì)差別不大者。桿的長度,常例為七尺五寸,亦可視個人情況增減。功力強者,可舞動兩丈開外的桿子。相傳好的桿子,長過丈三,兩根成對,下部三尺無節(jié),三尺以上所有苞節(jié)均陰陽對稱。此種產(chǎn)品今已罕見。
太極桿的練法,分單人用功法和雙人對練法兩類。單人用功法,基本的就是“”抖桿,或稱“扎桿”、“捅桿”。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所傳,僅有二式,一搠一扣,都要發(fā)勁。要求周身之勁直達(dá)桿頭,發(fā)出之勁,使桿身從尾部起,直抖動至桿頭。有人比喻說,勁力“猶如水銀裝於管中,發(fā)可至首,收可至尾”。功力強著,可將對方近身器械抖掉,或?qū)Ψ竭B人帶槍逼出丈外。
太極桿之雙人對練法,亦稱“黏桿”、“扎桿”、“纏槍”等。主要練習(xí)粘黏勁,為桿法應(yīng)用之基礎(chǔ)。分“雙人平圓黏桿”“雙人立圓黏桿”、“雙人活步沾黏四桿”、“雙人活步沾黏十三桿”等,雙人用桿子互相攻防,互發(fā)互化,連續(xù)不斷,類似太極拳的推手散手練習(xí)。黏桿功夫練習(xí)愈深,兩桿相遇圓圈愈小,兩桿接觸,毫無聲息。功夫淺者,則圓圈大,且有棱角,兩桿常有相擊有聲。
二、太極十三桿的含義
太極桿亦稱“十三桿”或“十三槍”,其意有兩個方面,或有兩種說法。
?、儆檬齻€字表示太極桿的技法,也就是“太極桿十三字訣”。如
開、合、崩、點、劈、扎、撥、撩、纏、帶、滑、截、挑。見陳炎林《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
開、截、合、劈、挑、扎、撩、撥、滑、帶、崩、纏、點。見宋志堅《太極拳學(xué)》下冊。
②把太極槍的動作歸納為十三種,稱“太極粘黏十三槍”或“太極槍十三法”。這些動作,是技法,也是練法或者套路,說法也不一。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的記載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