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人體接受信息多的器官,太極拳當然也少不了對眼法的練習,那么你知道怎樣練習太極拳的眼法么?不清楚的話就趕緊來看看下面的文章吧!
眼為七竅之一,光明視見,納山川之大,及毫芒之細。悉云霄之高,盡清泉之深,皆光明之所及地也。故眼為見性,能察萬物,現(xiàn)心靈之性,有不可思議之妙。故演練太極拳定要注意眼法。
所謂“眼法”,即行拳走架,推手撒手,運使兵器,眼神與各種有形的準確動作,無形的精氣神意,恰 當配合,合理運使之法也。
清代楊氏傳抄老譜《太極字字解》曰:“顧盼前后于已目也,即瞻前眇后左顧右盼也,此八字關乎神矣。”說明顧、眇、(瞻)前、(渺)后,對于自己是眼法,對于對方則是從其手法,看他所注所變的表現(xiàn)。此即謂左顧右盼、瞻前眇后,這八字關系到心神的情況。太極拳具體的眼法,除了瞻、眇、顧、盼外,尚有瞄、瞅等。
清代楊氏傳抄古譜《人身太極解》曰:“人之周身,心為一身之主宰,主宰太極也。二目為日月,即兩儀也。”又曰:“人之周身,心為一身之宰。主宰太極也。二目為日月,即兩儀也。”又曰:“神出于心,目眼為心苗。”拳諺亦說:“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眼為心之苗。”說明人之全身以心為一身之主宰,心就是渾一的太極,而兩個眼睛象征太陽月亮,就是二儀,神產生于心,表現(xiàn)于外,眼睛是心之苗,心有所思,意有所念,眼神隨即流露。所以眼睛要成為“心”的代表,“心”的先鋒。“目之眼領手,眼隨手轉,手眼相隨”。例召喚在日常生活中,心里想去拿一件東西,眼睛總是先看這件東西,然后手才跟著去拿,道理是一樣的。所以凡是動作向預定的方向去,眼神總是稍先于手到達完成動作時的方向,然后身法、手法、步法、一齊跟上去。
正如顧留馨老師所說:“眼即所謂‘一轉眼則周身全動’,始而意動,繼而內 動(內臟),然后形動(外形)的細致鍛煉方式,這樣細心體會地去練,可以逐漸做到:意到、眼到、身到、手到、步到,說動一齊俱動,說到一齊俱到,‘形神合一’,也就能達到練拳有精神的評語。”顧老所說的達到“練拳有精神”的要求,實際就是練拳達到“內外三合”的要求。如陳長興所言:“夫所謂三合者,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三合也。手與足合,左肩與右胯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胯相合,歷史唯物主義三與左三亦然。以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孰非外合!然此特從變而言之也??傊粍佣鵁o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臟百骸悉在其中矣。”陳公此論,物別言及“心與目合”,目眼為心之苗,心之一動,目隨之而動,五臟百骸悉聽從而一動無有不動。若心與眼不合,或眼神與動作不合,則心手無應,合體失統(tǒng),無所主宰,身心內外莫不盡亂矣。
陳鑫《太極拳推原解》曰:“手眼為活,不可妄動”。在走架行拳的過程中,眼神處于動態(tài)中,是要結合動作“左顧右盼,瞻前眇手”的。但左顧右盼,瞻前眇后,并不是沒有原則地左右亂看,東張西望,如捕風捉影;或是顧東行西。而是應該與身體的轉動方向一致,這樣才能將“手眼身法步”各方面的動作,“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動中有靜,靜中寓動”地協(xié)調 起來。正如潛楊公澄甫在《太極拳之練習談》中所說:“目光雖然向前平視,有時當隨身法而轉移,其視線雖屬空虛,亦為變代中一緊要之動作,而補身法,手法之不足也。”
行拳走架時,眼注視的方向,其論不一。有人主張“目光經前手食指或指尖前視”?;蛟?ldquo;注意前邊的手,上邊的手”等。有人認為“視敵方為主,同時以眼的余光左顧右盼”,皆系個人的經驗之談。楊式太極拳的眼法正如楊振基先生所言:“一般情況下,眼是向前平視的,通過前面的手向前望去,關顧到手,但不死看著手。眼也有向前下看的,要根據拳式具體的主手動作確定眼看的方向。”歸納起來,實際是二法,一法為平視法:目光自然地平視前方目標,不慍、不怒、不瞇。另一法為三點法:“以我雙眼(起點),透過我一手或兩手指尖(中點),前視假想之敵手(終點)”。這樣就如陳鑫所說的“目平視前,光兼四射”。類如瞄準的眼法可避免目光盯住自己打出手,或將目光輪流注視自己的左右手掌。因這樣死死“盯住”,不隨動作的轉移而將目光前視,不僅對意識的放松毫無好處,對鍛煉展延及遠的視,力及其“光兼四射”的靈活性亦毫無補益。眼神的靈動,“神如捕鼠之貓”,在技擊時就能“其機在自,敵情預曉 ”,同時,在藝術的形象上也由于目光的靈動有神,使演拳生氣勃發(fā),靈性畢現(xiàn)而富有 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