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大家了解嗎?其實太極拳是很修身養(yǎng)性的一種健身方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注重養(yǎng)生,所以大家不妨看看太極拳,這樣才能更加健康啊,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太極拳如何益智健腦哦。
陳氏太極拳,起源于河南。自明末清初創(chuàng)立以來,僅在陳家溝一隅之地一姓之眾的范圍內傳播。直至陳氏十七世陳發(fā)科(1887-1957)帶到京城,開枝散葉。
陳發(fā)科在京傳拳近三十年,教外姓弟子眾多,使陳氏太極拳擺脫了姓氏的局限,重新定義為“陳式”,奠定了廣泛傳播的基礎。在此期間他不斷地總結、提高,形成了北京特有的風格特點。使氏族武學邁進成為國術文化。
經過多年發(fā)展,北京陳式太極拳逐漸推廣,甚至回傳陳家溝。其非凡的氣度,完備的理論,細膩的傳授,成為了中華武術的典范。被京城以外的拳家贊稱為“京朝派”太極拳。 “京朝派楊門太極拳”是楊諾賓老師以京朝派為背景創(chuàng)立的拳學門派。
陳氏家族介紹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縣向懷慶府屬地移民。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陳卜,祖籍本在山西澤州郡東土河村,時因家鄉(xiāng)連年遭災,逃荒到洪洞,與妻兒一起被裹入移民隊伍帶入懷慶府境內,在溫縣城東北10公里處落了腳,將此村取名陳卜莊。由于陳卜莊地勢低洼,常受澇災,明洪武七年,陳卜合家造成往常陽村。此村位于陳卜莊東南、西清風嶺上,南臨黃河,北負一嶺,旱澇保收。因其西有柿溝,東有趙溝,北有正北溝,三面環(huán)溝,隨著陳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陽村易名為陳家溝,直至建國后陳家溝所用的婚喪嫁娶用具上還寫著“古常陽”的字號。陳家溝距今溫縣縣城正東約5公里,仍以陳姓為主,村中居民現達2600余人。
陳氏始祖陳卜全家定居清風嶺上的常陽村后,勤勞耕作,興家立業(yè),為了保衛(wèi)桑梓不受地方匪盜危害,精通拳械的陳卜在村中設立武學社,傳授子孫習拳練武。
陳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計有二世陳剛、三世陳琳、四世陳景元、五世陳堂、六世陳宗禮等人。到七世陳思齊、陳思孔、陳思懷三兄弟時開始分家立業(yè)。陳思齊傳于第八世陳守身,又傳于第九世陳我讀、陳我講、陳我誦、陳我漠兄弟四人,再由陳我講傳于第十世陳汝信;陳氏另一支是七世陳思懷傳于八世陳撫民,由陳撫民傳于第九世陳奏乾與陳奏庭二人。
陳王庭(約1509年)又名陳奏庭,系明末文癢生、清初武癢生,文武雙全,曾只身闖玉帶山,勁阻登封武舉李際遇叛亂,為清廷在山東平定盜匪立過戰(zhàn)功,在河南、山東負有盛名卻不被清廷重用。陳王庭報國無門,收心隱退,在耕作之余,依據自己祖?zhèn)髦话賳伟耸介L拳,博采眾家精化,結合易學上有關的陰陽五行之理,并參考傳統(tǒng)中醫(yī)學中有關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新型拳術,包括太極拳五路、炮捶一路、雙人推手及刀、槍、棍、劍、锏、雙人粘槍等器械套路。
練習太極拳可以益智健腦
太極拳的養(yǎng)生保健和預防疾病的功能是有目共睹的,近百年來,太極拳明顯地向著養(yǎng)生保存健和醫(yī)療體育的方向發(fā)展。太極拳在我國甚至在國外流傳極為廣泛。它強調和諧完美,重視“天人合一”等中醫(yī)學理論,動作柔韌、穩(wěn)定、緩慢、連貫,并涉及到全身各肌群和關節(jié)。
現代醫(yī)學研究證明,練太極拳時,可能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對神經系統(tǒng)產生積極影響,從而起到健腦益智作用。
1、練太極拳能在大腦皮質形成一個特殊興奮灶,而其他區(qū)域則處于抑制狀態(tài)。練太極拳時,要求精神貫注,意想小腹(即意守丹田),排除雜念,即要“用意不用力”和“心靜”。這種意識和身體鍛煉相結合的方法,都是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興奮性提高的情況下完成的,它使大腦皮質功能區(qū)形成一個特殊興奮灶(即興奮集中在很小的一定區(qū)域),而其他區(qū)域則處于抑制狀態(tài)。這樣就使大腦得到充分休息,可以打破疾病的病理興奮灶,修復和改善高級神經中樞的功能,起到健腦強身作用。
2、練太極拳,對植物神經系統(tǒng)產生良性影響。練太極拳時呼吸較深,可對植物神經系統(tǒng)的機能發(fā)生影響(據上海醫(yī)科大學生理教研室動物實驗證明,呼氣時副交感神經興奮,吸氣時交感神經興奮),從而可使植物神經系統(tǒng)活動紊亂得到調整和改善。
3、練太極拳還有利于提高人體動作的平衡性與協調性。太極拳動作的協調性和平衡性要求較高,這對神經系統(tǒng)是一種鍛煉,有利于平衡和協調動作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