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很喜愛太極拳,更喜歡看太極拳教程,因為這種健身方法很有效,那么練習太極拳能防病強身嗎?太極拳的基本手法又有哪些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太極拳吧。
太極拳是當下很多老年朋友喜歡的運動之一,太極拳以舒緩柔和為重要特征,這讓一些練拳者認為,可以不做準備活動就直接開始打拳,或者打完拳就可直接去做其他事(如去買菜等),而不做放松活動,實際上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錯誤。不僅在運動量較大、強度較大時容易受傷,而且有違太極平和、自然之理,對長期的鍛煉效果來說也是個損失。
依據(jù)運動生理學,一般認為打拳之前,特別是冬天,能做10分鐘左右的準備活動,舒展頸、肩、肘、指、腰、髖、膝、踝等關節(jié),對接下來的打拳是有好處的。打完拳之后,應該有5分鐘左右的放松活動(或稱整理活動),讓因運動而緊張的肌肉、關節(jié)得以放松。
太極拳好處:防病治病還強身
1、對大腦起調(diào)節(jié)作用——打拳可以活躍情緒,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jīng)系統(tǒng)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
2、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huán)——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
3、舒暢經(jīng)絡——輕松柔和的太極拳運動,可使人新陳代謝旺盛,體質(zhì)、機能得到增強。
4、防病治病——對神經(jīng)衰弱、心臟病、高血壓、肺結核、氣管炎、潰瘍病等多種慢性病都有一定預防和治療作用。
對普通人而言,打拳打到什么程度、多大強度有利于身體健康,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別看太極拳看上去文縐縐的、有“武術文練”之說,可它綿里藏針,打起來可不簡單,所以如何調(diào)節(jié)自己的運動量顯得格外重要。
以24式簡化太極拳為例,一套拳打下來用時應該約為4到6分鐘,打完后身體微微出汗,但又氣不喘、周身舒暢,這樣的效果就很好。當然,這只是感官上的一個參照標準,實際生活中會因個人身體狀況、氣候、環(huán)境等而改變。
太極拳的基本手法
太極拳的基本手法主要有拳、掌、勾三種。太極拳雖然叫做“太極拳”,但是實際上用拳的時候少,用掌的時候多,主要是掌法變化多,而太極拳中用到勾手的地方很少。
學太極拳要練好基本功,首先要了解太極拳的基本手法有幾種,都有怎樣的具體要求。太極拳要求勁力“運之于掌、通之于指”“形于手指”,手是傳感器,聽勁、化勁、發(fā)勁都要通過手,太極八法中有棚、捋、擠、按、采、挒、肘、靠,前六法直接以手完成。這首先要有正確的手法作為基礎。
一、拳:手法是四指靠攏向掌心卷屈,拇指與中指或食指相扣用意時松扣,用力時緊扣。握拳應注意勿過緊或過松,過緊則易妨礙血液循環(huán),過松則不便實用;當拳伸出時拳與前臂要成直線不可向外(或向內(nèi))扭曲,但一般人易犯向外扭曲的毛病。向外或(向內(nèi))則使腕部緊張,必然妨礙氣血暢通。此外,與對方交手時也易受傷。因此應注意這個缺點。
二、掌:手法是五指自然分開并微屈,虎口成圓形,掌心微含。力求自然狀態(tài),食指或小指虛領即可。如立掌時食指領,內(nèi)纏外纏時以小指領勁,此掌法為半陰半陽或者半掌半拳取“中和”之意。伸掌法:五指微曲,不可伸直,指尖要留有空隙,不可靠攏,每當手掌伸出時,腕部不可過分彎屈緊張,伸出收回都不用力,因為緊張或用力都會妨礙氣血暢通。
三、勾法:有兩種,一種以拇指、食指相捏,其余指相合;另一種拇指、食指相捏,其余四指松松攏住。鉤指的作用,在“單鞭”式中為“蛇尾”之象形。陳家溝太極拳宗師陳鑫為此式譜以歌訣“單鞭一式為雄,一字長蛇亙西東,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絡通,當中一擊首尾動,消息貴在脊骨中”。在實際用法,以鉤手為“點穴撅”之所用。
關于太極拳的手法,一般只有上述三種,但這三種手式在太極拳運動中是經(jīng)常變換的,每當變換時應注意緩慢,不可太快和用力,在不用時腕部必須松活輕靈,尤其腕關節(jié)不可緊張,否則影響氣血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