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耳道炎的種類
1、單純性外耳道炎:早期、輕型外耳道炎,患者僅有耳內不適、悶脹和輕微疼痛或者耳屏壓痛,牽拉耳廓痛,或乳突區(qū)皮膚紅腫,耳后溝消失,耳廓聳立,若能及時醫(yī)治,數(shù)日內炎癥消退,恢復正常。
2、外耳道癤:發(fā)生于外耳道外端的軟骨部,為毛囊或皮脂腺的葡萄球菌感染。耳痛甚劇,可有體溫升高。待癤腫成熟,膿液穿破組織向外排出后,耳痛可驟減。
3、彌漫性外耳道炎:外耳道軟骨部和骨部皮膚及皮下組織的廣泛性炎癥,耳痛劇烈。外耳道充血、腫脹,表面覆有膿性分泌物,可有聽力減退。
4、壞死性外耳道炎:常發(fā)生于耳鼻喉病患者中,外耳道軟組織重度廣泛炎癥,耳痛劇烈。耳道呈彌漫性充血、糜爛,結膿痂或外耳道外局部呈丘狀隆起,成熟時頂部有膿點。破潰流膿后,耳痛減輕。
5、耳道真外菌?。憾堪l(fā)癢為主要癥狀,并有悶塞感、耳鳴及聽力減退。外耳道內有黑色或黃色膜狀物,亦有呈黃白色的粉末狀霉點。
6、急性外耳道炎:急性外耳道炎又稱彌漫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療腫又稱局限性外耳道炎。均因游泳、沖洗外耳道、中耳炎癥分泌物等浸漬皮膚或挖耳(如取外耳道異物、盯聹等)損傷皮膚并發(fā)細菌感染所致。
1、急性期需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療。局部治療1.0.9%生理鹽水外耳道沖洗,配合使用吸引管,在放大耳鏡或和手術顯微鏡下,細心清除外耳道膿液、滲液、痂皮、脫屑等。
2、局部用4%硼酸乙醇、2%酚甘油短紗條貼敷外耳道,患者每3~4小時滴上述藥物1次,每天更換紗條1次。
3、慢性者可選用抗生素類(如新霉素、多粘菌素等)與激素類(如潑尼松龍、地塞米松等)合劑、霜劑,軟膏等涂敷、換藥。4、懷疑與過敏因素有關者,可用抗過敏藥物如西替利嗪10mg/次,每天1次。
引起外耳道炎的主要原因
外耳道皮膚外傷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時易發(fā)病,如挖耳、游泳進水、化膿性中耳炎長期膿液的刺激等。此外,有變應體質和糖尿病者易反復發(fā)作。常見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綠膿桿菌和變形桿菌等。
外耳道炎的癥狀及診斷
外耳道癤時耳痛劇烈張口咀嚼時加重,并可放射至同側頭部。多感全身不適體溫或可微升。當腫脹嚴重堵塞外耳道時,可有耳鳴及聽力減退檢查有耳廓牽引痛及耳屏壓痛,外耳道軟骨部皮膚有局限性紅腫。紅腫成熟破潰后外耳道內積膿流出耳外,此時耳痛減輕。外耳道后壁癤腫嚴重者可使耳后溝及乳突區(qū)紅腫應注意與急性乳突炎鑒別。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病史,發(fā)熱較明顯無耳廓牽拉痛,而有乳突部壓痛;有鼓膜穿孔或鼓膜明顯充血,膿液較多。
彌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現(xiàn)為耳痛可流出分泌物。檢查亦有耳廓牽拉痛及耳屏壓痛,外耳道皮膚彌漫性紅腫外耳道壁上可積聚分泌物,外耳道腔變窄,耳周淋巴結腫痛慢性者耳發(fā)癢,少量滲出物。外耳道皮膚增厚皸裂、脫屑,分泌物積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狹窄。
外耳道炎的預防
要想預防外耳道炎的發(fā)生,首先要注意糾正挖耳習慣。專業(yè)人士說,游泳、洗頭時污水入耳后應及時拭凈,及時清除或取出外耳道的異物,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損傷為重要。
專業(yè)人士建議,一般情況下好不要自己掏耳垢,特別是老年人,由于耳朵敏感性下降,很多人耳朵破了,自己都很難察覺。如果要清除耳垢,好用棉花球,切忌使用掏耳勺、發(fā)卡等極易損傷外耳道的金屬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