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需要你投入很多的精力進行研究,才能達到想要的水準的。今天我們就一起研究一下如何達到太極拳大巧無術的境界,并結合太極拳教程來具體的實踐一下吧。
“無欲觀妙,有欲觀竅。”這些是道家的功法理論,要從“無”和“靜”中領悟太極拳內在的奧秘,從“形”和“動”中觀察太極拳形象動態(tài)上的端倪,太極拳功法修練有層次高低之區(qū)分,猶如佛學《無量壽經》中說:斯義弘深,非我境界。“當然商與低兩面三刀者是相續(xù)的,低乃高之基,高層次是由低層次日漸修悟而來的,而這由低向高的飛躍卻不是每個學練者都能臻至的。除了學練刻苦程度和修悟稟賦這些主觀因素以外,還有一條重要原因即是功法的領悟和掌握,這其中老師的引導是必不可缺少的。
其一:有為,無為和大巧無術
太極拳本身就是奧妙無窮的學問,因而其中的很多要領與規(guī)則也顯得十分深奧。有為與無為的區(qū)分,簡單來說就是看你的行動是否順應了自然的規(guī)律。因為在太極拳的練習中雖然應該重視對于太極拳拳法的練習,但是卻不能止步于此,要更深入的進行學習。
王岳宗在其十三勢體用歌訣里說:“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技。”此“靜”并非以不動為是,動中之靜是謂真靜,清靜無為是萬事萬物的本性,“靜”是主宰和根本,“動”是體態(tài)和形象,靜把自我隱蔽起來,可以靜觀其變,以靜制動。我深藏不露,彼就無從揣摩,無處下手。孫子曰:“善用兵者,隱其形。”我之為,以彼之動即彼所暴露出來的形,順應其變化而制之,這就是太極拳靜以制動。因敵變而變化的神技,所謂“動而生昏,靜而生慧”是也,世上萬事萬物無常形無成勢。是說萬事萬物是在不斷變化,優(yōu)勢可變?yōu)榱觿?,弱亦能勝強。如果某君不管客觀情況,用其所謂精妙的招式去對待一種因勢利導的無招無式那就注定要敗北。所謂一術對一招,此巧不可對彼事。這是普通的常識,用術之人若為求所困,那幺巧術也就成了拙術。太極拳以虛為本,以因為用,有法無法,因凈為止,有度無度因隨與合,所以說:“大巧無術。”太極拳精妙的神技,并非是某招術。而是因敵變化而生之技。即無為而無所不為。切不可舍其本而去求其末。
其二:悟道與練功
太極拳是一種特殊的武術。它的本質與練功途徑以及成就等完全與其它強力武術大有興趣。習練者應刻苦修煉,而且太極拳又并非是單純的武技。它是中國古代道家的動中求靜輔佐靜功之要法門。故能養(yǎng)虛靈生智能以悟道為必修之課,悟道之要為在拳術上能靜以制動,柔以克剛,后發(fā)而先至之特點。養(yǎng)生上有延年益壽之效果。太極拳理與道相近。要求“去名利,除喜怒,視無色,聽無聲,絕滋味,恬瞻純粹,體和神清,則信順日躋,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yǎng)生之大要也,在處世上有蘊涵著養(yǎng)心身修本性之哲理。張三豐曰:“涵養(yǎng)中有大學問,和平處有真性情,諸子要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則心身愈清凈,天性愈純粹。”大之可以應會曲管,小則亦能全身無害。太極之無敵,唯在不爭。
練習太極拳的過程其實就是對自身的身體、精神等各方面進行練養(yǎng)的過程。在練養(yǎng)的過程中不斷地進化自己的內在,而又因練養(yǎng)而必須增加自己的內在修養(yǎng),從而形成良性的循環(huán)過程。
拳論云:“氣遍身軀不少滯。”能凈,久之則內勁自然形成稍有僵硬有松之處,即是培養(yǎng)內勁之阻礙。然而練架又必遵循先哲遺術原理法則,正因為今之太極拳大多摻混其它外力動作而變質,所以有純正和混雜之區(qū)分,且不說混雜如何繁多,唯拳勢只有松柔之純正一式,演練時神態(tài)輕靈自然,神凝氣靜,姿勢中正安舒,氣質從容大雅,運行連綿不斷。所謂用志專一為之元神凝。神凝則氣習不喘,大雅則自從容而來,不斷在綿綿之中,式式之中顯露有松柔與中定,中者乃人身中極立命之處,人身太極中點。定者,動中求靜之意,演練太極拳時之呼吸,隨體式之開合而成,吸者,本是入氣反而為提為升,呼者本為出氣反而為沉為合,唯其形開氣合不可專注。否則拳法即難專心一意,中定之時運用先天無鼓湯于腹,久而自能勿忘勿助,何謂勿忘,曰守自然,何謂勿助,曰守順自然,守者,依息也,順者,平息也,依息則息能通息,平息者勻息也。至此,乃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精養(yǎng)靈根氣養(yǎng)神,猶如坐高山而視眾山眾水,如燃天燈照九幽九昧,所謂凝神入虛者此也,太極拳練的乃精氣神,練到精爽氣平神清,可謂入太極拳之三昧矣。
雖然說不懂太極拳的理論未必不能通過練習太極拳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但是想要真正的掌握太極拳的話就必須進行太極拳理論的學習。先輩總結的太極拳理論每一字每一句都很精辟,而這是需要老師指導,否則自己很難領悟的。很多太極拳練習者往往練習很久也沒能領悟太極拳內在的奧妙,原因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