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太極拳的學習者,僅僅掌握了太極拳的拳架就覺得自己已經完全的掌握了太極拳。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因為他們忽略了對于太極拳內功的練習,那么現在我們就一起了解下太極拳的內功的練習方法,以便大家更好的通過太極拳進行太極拳的學習。
俗話說:"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練法有多樣。
有些人練習太極拳隨便練練,也不在乎太極拳究竟有什么樣的理論內涵,甚至對于拳架套路都沒有全面的進行學習。這部分人群僅僅是把太極拳當做一種健身操一樣進行練習,對于太極拳的內功沒有期望,因而不會具有什么效果,但也不會有太大的負作用。
有些人則是盲目的進行練習。這部分人群對于太極拳的內功是有認識的,但卻因為覺得只要不斷的重復進行太極拳拳架的練習,就能夠感悟到內功因而走上歧路。太極拳不僅需要不斷地練習,還需要正確的理論指導以及正確科學的練習方法,盲目的進行練習絕不可取。
如何才能練好太極拳功?經驗告訴我們用一個巧字來練太極拳功,即明白地、系統地、科學的、小代價地練出太極拳功.
巧練太極拳功應做到如下幾點
一、客觀看待太極拳
學者應該知道人人身上一太極,只看認識不認識.太極拳只是大千世界中的客觀事物,任何把太極拳神神化或簡簡化的思想都是不可取的.因如果將太極看至天下無敵,自然會有自大難容,不求上進之心:如果將太極看至遙不可及,自然會有凡人難及的畏難情緒而有不敢奢求之心:又或者將太極拳簡單地看作與一般的肢體語言運動無異,自然難有認真求學之心,終與太極無緣.
二、請教明師(書),弄通拳理
吾師云:"打拳須明理,理通拳法精."有明師身教當然當好,但有明書言傳也是不錯的.
太極拳之理包含如下幾個方面
1道家內丹學視為太極拳內氣生產運作之理論基礎;
2中醫(yī)經絡學視為太極拳之竅穴路線基礎;
3西醫(yī)人體生理解剖學視為太極拳之力學結構基礎;
4太極拳套路視為表現與執(zhí)行太極內功之形架基礎;
5太極拳招式(推手)之技擊含義視為太極拳內涵之傳神基礎.
三、寧可不練拳,亦要先練功
俗語有話:"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吾師亦有云:"寧可不練拳亦要先練功"初練太極拳者之所以覺得太極拳難就是難在不肯相信這句話而誠心去練功.
學者需知萬事開頭難.而太極拳之難就難在內處雙修之-----主修內.因些只有外在之形架而沒有內在之功力之太極拳被善意地稱這"太極操".
太極殿堂雖不高至遙不可及,亦不會是低至隨手可得地掛在半山間,學者一定要有信心,決心誠心和恒心地沿著上山之路(科學之練功步驟)一步一個腳印地攀登.才能及至殿堂,得至太極之功,而后將太極之功寓入拳架之中去求真正意義之太極拳才能達至事半功倍之效果,否則能事倍功半者,命運尚算待你不簿,弄個與太極背通而馳,越勤越遠就不好了.
四、實踐與理論要反復錘練
學者需知俗語:"學拳容易改拳難"此話雖不假,但對于太極拳來說是不適用的.否則就不會有吾師公陳公發(fā)科為吾師馮志強改了七次拳之多的故事,亦不會有"一師帶九徒,連師十個樣"之感嘆了.需知太極拳之成長過程其實是一個不斷肯定自已又不斷否定自已,滾動提高的過程,同樣是一個從無到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過程.一成不變不合道,故亦不合太極拳.
比如:學者用"今天"之拳理去練出今天之功;感覺很正面,精神和肉體有了"莫明其妙之爽",自然很有興趣練下去,達至"明天"功力提升了,精神和肉體有了"知其然之爽".便覺得今天的爽好過昨天的爽,再對照昨天看過的理論似乎理解深了一些,多了一個"更明白"自然更有興趣地練下去;有了這個明白的練下去,功力又再提升,達至"后天",精神和肉體又感覺到出來了一個"知其所以然的爽".感覺又好過昨天前天之爽.對照原來看過的理論,心中"更清晰了";再練至隨心所欲之爽.對照理論"更亮堂"------甚至有所共鳴,如是之感覺過程不斷循環(huán)產生,功力自然不斷地提高這正是太極拳引人入勝,歷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五、加入自已的思想,多用"悟"字訣
太極拳需要依據自身的情況加以調整與練習,同時它的各種要領也需要我們將之化為自身的東西,因而在太極拳的練習中,應該重視自身進行悟的過程。自己在練習中去悟,才能把握適合你自己的太極拳拳架練法,增進你對于太極拳拳理與拳法的理解。
六、練功多用"養(yǎng)"字決,不要強迫自已
吾師云:"練拳是運動,不是勞動""練拳似休息""練拳不懂養(yǎng),百練功不長".學者需知道法自然,消極之等待方法故不可取,但強迫自已拔苗助長,急于求成的方法更不可取
如果在不能保證心情愉快的情況下,每天給自已一個定死的定時,定量的練功計劃,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對練功產生厭煩,甚至恐懼,在如此壓抑的心態(tài)下練功,功效自然不會有積極的、正面的作用,長此下去還會產生負面、消極之作用。結果會是你的精神崩潰,放棄練功或者咬牙堅持,弄個五勞七傷。
所以練功需循序漸進,順其自然,想練就練,否則不練;精神好,體能好就多練,否則就少練;總之以不傷神,不傷身求得精神爽、肉體“爽”為前提。
七、不落俗套,寓養(yǎng)氣,行氣于日常動作之中
古人練功,因為當時科技之限制、神秘色彩極濃,規(guī)矩亦很多。但在科技昌明之今天學者亦應與時并進,在古為今用的同時,大膽運用各學科的知識揭去太極拳之神秘面紗,知規(guī)矩而不死守規(guī)矩,如傳統有關練功之方位、時辰、五行八卦之代入、行氣線路秩序等說法對功力成長的直接影響是微乎其微的。
故學者可在練得太極拳之“內氣”后,除將氣寓于樁,拳中去練,還可大膽地把氣寓于日常生活之任何動作之中去養(yǎng)、去行,只要當時的空氣素質、精神及體能許可,行、臥、站、坐均可以練。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你專門用在練功上的絕對時間,且功力成長快,代價小,是適合工作及生活均繁忙的現代人之為科學有效的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