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源說:“我從來不把圍棋當做勝負來考慮。無論輸贏,只要下出了善的一手,那就是成功的一局。”日本的圍棋勝負是比較雙方圍地的大小,而中國的規(guī)則卻有所不同,在棋盤上活著的棋子多的一方是取勝一方。“我認為,比起勝負來說,那是生存權的象征。”
吳清源說,每當痛苦時,他就背白居易的詩: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
吳清源從小身體很差,曾經(jīng)得過肺結核,那個時代,肺結核的死亡率非常高,但吳清源幸免于難。他后來回憶說,可能得益于一個小舉措——開窗通風。“我堅持每天開窗通風,習慣了寒冷,也就不易感冒了。”
吳階平:堅持寫日記
吳階平:享年94歲。1917年出生,醫(yī)學家。
吳老每天5點半就起床,從不戀床,午間小憩,晚上10點必就寢,生活極有規(guī)律,以保持“生物鐘”的正常運行。不僅生活工作極有節(jié)律,飲食方面也特別注重三餐定量、葷素搭配,從不挑食、過食。
秘書趙北海說,只要身體條件允許,吳老每天必寫日記,記錄每天工作生活的內(nèi)容,家里書柜專有一個放日記的格子,按年份擺放得整整齊齊。有一次,一位老專家為寫回憶文章來電話查證一次重要學術出訪的具體日期,吳老憑記憶拿出過去的日記,很快就找到確切的日期,讓求證者驚嘆不已。
年輕時,吳老興趣廣泛,文藝、體育樣樣來得。當年事漸高,不再能打網(wǎng)球、羽毛球時,吳老的興趣則轉到了每晚的電視體育節(jié)目。他說:“體育節(jié)目競爭性強,看看可以使人精神振奮。”
貝聿銘:思考讓人不老
貝聿銘:97歲。1917出生,建筑大師。
“他身體其實并不好,卻讓你感覺渾身是勁兒。”新華社記者王軍近一次見到貝老是幾年前在蘇州,當時貝老受家鄉(xiāng)之邀,從美國回到蘇州,創(chuàng)作他的收山之作——蘇州博物館新館。
長年關注城市變革的王軍,接觸過很多建筑家,但“像貝老一樣,八九十了,還在不辭辛苦忙碌工作的不多。”
貝老笑稱“我就是個勞碌命”,人到蘇州,每天埋頭工地,有時忙碌至凌晨。但在王軍看來,這正是他不老的秘訣。
“思考可以讓人不老。”王軍說,“蘇州那次,他是從美國飛來的,可能本身腰不是很好,坐得又太久,腰有點難受。即便如此,下午他出現(xiàn)時,依然活力四射——他是一個意志頑強、有信念的人。”
王軍說,和貝老接觸,會被他的快樂感染。比如他總會問一起聊天的人,你會說什么話?上海話?廣東話?然后和對方聊各地的方言;再比如,談到石頭,他不僅會聊這石頭怎么用,還會談從一塊石頭中能看到什么,甚至包括一些對某種人格理想的寄托。
周汝昌:很喜歡吃紅燒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