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太極拳的學習,需要練習者進行學習與掌握的內容有很多。今天我們就從太極拳的拳架練習、推手以及實戰(zhàn)這三個角度來對太極拳要領做一個簡單的了解,以便學習者能夠更好的通過進行學習。
一、練拳要訣
1、“三個三”
三線齊
百會穴與會陰穴一線對齊;左肩與左胯一線對齊;右肩與右胯一線對齊。無論進退轉換,都要保持三線對齊,這樣才能保證虛領頂勁、立身中正、手腳相連、上下一體、上虛下實、八面支撐。
三尖對
走拳架時許多動作要求前手尖端(中指或拇指、鼻尖和后腳下跟相對,這樣才能形成合理的發(fā)勁結構,勁起于腳跟;透過中線,直達指梢;推手時才能力由背發(fā),以中打中,發(fā)勁才能迅若雷霆,一往無敵。
三心涵
打拳時要求手心、胸心、腳心常涵,三心常涵,才能使內勁含蓄,外柔內剛,推手中不丟不頂,妙用無窮。
2、內外相合
即外腰、腿、胯相合,內意、氣、神相合。周身一家,互相順隨,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這是外在之合。全神貫注,心意領氣,布遍全身,滲透內外,上意手指,下意腳跟,互為依存,相互為用,這是內在之合。內外相合,可得太極內勁。
3、虛實剛柔
太極拳有虛有實,有柔有剛,此為貫穿體用之綱領。上為虛,下為實;胸腹及內曲者為虛,后背及外凸者為實;兩腿中承受全身重量者為實,另一腿為虛,這是全部虛實變化的根本,虛實分明,則剛柔立判,兩臂如藤條,前胸似棉花,后背如鋼板,則可達到剛柔并濟。
4、氣貼背
氣貼背是“涵胸拔背”的加深。涵胸拔背,沉肩墜肘之后,將內勁沿脊背下沉到腰胯,直至腳跟。腰胯為全身之樞紐,肩胛骨是兩臂內勁收放之關鍵。氣貼背,則能使內勁收放自如,即力由脊發(fā),同時可形成前虛后實,胸腹氣流通暢下行,松柔而化解來力,后背圓滿剛健,可御背后之敵。
5、神意足
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神滿則氣足,意到氣到,氣到力到。其運作之際,全身松靜,無絲毫拙力,虛領頂勁,將精神領起,意氣率先而行,動作徐徐隨后,以意氣帶動全身,以輕靈運轉沉著。同時需注意意大千斤,手輕四兩。身體虛無透空,絲毫之力不受;神意飽滿圓融,千斤之力可破,功成之后,推手時可以四兩撥千斤。神意自足的妙用還在于太極拳的慢練快用。天下至快者莫過于意、形未動,意先行。意之所至,我動一寸,彼動一尺。故太極拳雖慢猶快,慢即是快。
6、具發(fā)勁
太極拳架要求每一個動作都蓄勢勢待發(fā),蘊含著暗中準備的內勁,要練到處處都能發(fā)勁(即寸勁),推手時方能使對方騰空跌出,才能做到挨到何處就何處出擊。
二、太極推手之五勁
五勁即“接”、“聽”、“引”、“化”、“發(fā)”。
接勁
用腰胯接勁,不可用手接勁。松腰胯,將彼勁接到自己腳跟。對方來意,我用意接;對方對力,我先發(fā)制人,但不丟不頂。
聽勁
以接觸點聽勁,通過皮膚感知對方來力之大小、方向、速度、隨曲就伸,將其引化。
引勁
沉肩墜肘,腳分虛實,腰肘向后,左右移動,使對方雙腳離,如臨深淵。
化勁
手輕放意,涵胸,上身松靜,以腰胯帶動一切,使對方來力如捕風捉影,無處施力,無可進攻。
發(fā)勁
將對方引進落空后,自己周身相合,儲氣貼背、意氣神、腰腿胯同步對準對方中心,意放足,力由脊發(fā),速度如放箭,令對方騰空而出。
推手時,先練接、聽、引、化、,方能發(fā)勁。
三、太極拳的實戰(zhàn)
在很多人的眼里,往往會覺得太極拳就是一項健身養(yǎng)生的運動,并不具備進行攻擊的功能。事實上,太極拳是作為一種實用的拳術而出現(xiàn)的,在克敵制勝的功能上很有效果。太極拳的攻擊,是在對手尚未察覺之時,就已經(jīng)擊敗了對手。
對于初學者來說,在自由搏擊的時候,拳術中擊法和摔法的實戰(zhàn)意義較高,而擒拿用處不大,因為擒拿是一種很講究運用時機的技擊方法,如果熟練程度達不到,反應能力上跟不上時機的變化,硬搬硬拿效果欠佳,只有在拳練到一定程度,聽勁能力較強的時候,擒拿才能在實戰(zhàn)中運用出來。
初學技擊的人,所掌握的技擊招式有限,往往是習慣于用幾個簡單的招式來應敵,較為常見的是運用趔勁、肘勁和靠勁。其中,趔是打橫勁,對方拳一來,進身用趔勁就可以把他扔出去;肘法是很一種厲害的技擊方法,因為肘的距離貼身近、更容易把周身的勁力走出來、速度更快、轉化更快、肘關節(jié)硬度比較高、打人比較厲害,歷來有“寧挨十拳,不挨一肘”的說法;靠勁較常用的是前肩靠及胸靠,要想增大撞人的力量,一是增加重量,二是提高速度,沖擊力的形成就是兩個因素,質量乘速度。因而瘦人靠勁打好了,也可以把人打出2、3米遠,但是就要求速度特別快,慢了不行,相對而言,胖人打靠勁就容易些了,因為所做的功是一樣的,這是物理學的慣性原理。以上這些簡單的招式,只要運用熟練,也還是有相當?shù)耐?。但是隨著對拳的認識的深入,練拳熟練程度的提高,技法的運用也在不斷變化,會有越來越多、越來越省勁的技法運用到實戰(zhàn)中去,此時再回過頭去看,就會感覺那些簡單的招數(shù)很大程度上只是拼笨力,技巧的含量太低了。
在太極拳的實戰(zhàn)運用中,一定要時刻注意對手的狀態(tài),預測對手的動作,而這就需要練習者在平時的練習中就能夠包含技擊的意識進行太極拳的練習。另外,在注意對手的動向的同時,還能夠不讓自己的動向被對手察覺。
現(xiàn)代法制社會,如果不是出于自衛(wèi)或職業(yè)的需要,自由搏擊的能力用處不廣——單純的暴力行動,往往并不能解決實質問題。相對于此,倒是對于武術的癡迷,更容易引人入勝,讓人把心思放到對武學的研究上,研究拳理、研究技法。人對拳理的認知程度,決定了練拳的深度,是很關鍵的,有關拳理的研究,講得人很多,不論是從古代“易”學原理上講,還是從現(xiàn)在力學原理上講,從對拳的認識上看,只是不同時期的文字表述不一樣,本質的東西都較為接近,研究較為成熟。相對而言,對于技法的研究顯得較為薄弱——如何把拳的內容充實起來,套路中都暗含有哪些技法,這些技法在實戰(zhàn)中又如何能運用出來,這需要進行認真揣摩。練拳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揣摩的過程。每個動作大概是做什么用的,從身法的變化、對方進攻方法的不同,想象在什么情況下去走這個拳式,然后考慮“度”的問題,拳式運用的分寸,用到什么火候等等,一個拳式往往要揣摩很長很長時間,當自己感覺很有把握的時候,就可以去進行驗證了,這就是說還需要有個實踐的過程——沒有經(jīng)過反復的實踐,是無法達到運用純熟的,當確確實實經(jīng)過反復實踐,對任何人都能把這個拳式運用純熟,而不是說這個拳式只能對部分人管用,或只能對某個人管用的時候,就說明對這個拳式是真正掌握了。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對太極拳的拳架、推手以及實戰(zhàn)都有一個簡單的了解。不過要記住的是,理論的學習雖然是太極拳中相當重要的理論,但是通過實踐與自身積極的思考,使之能夠成為自身的東西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