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大戟的應用及功效與作用
當前位置:江蘇民??悼萍脊煞萦邢薰?/a> > 養(yǎng)生百科 > 瀉下藥
京大戟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屬于大戟科,其根可以入藥,而且具有廣泛的功效與作用。它除了可以通便消腫,還具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它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呢?通過下文,我們一起來具體了解一下關于京大戟的相關內容吧。
大戟(拉丁學名: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 ),別稱:京大戟(北京植物志,福建植物志),湖北大戟(湖北植物志),藥用別稱:牛奶漿草、山貓兒眼草、千層塔、下馬、龍虎草。是大戟科大戟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80厘米。根圓錐狀。莖直立,被白色短柔毛,上部分枝。葉互生。矩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杯狀花序總苞壇形。蒴果三棱狀球形,表面具疣狀突起。種子卵形,光滑。生長于 山坡、路邊、荒坡或草叢中,靠種子繁殖。
根入藥,逐水通便,消腫散結,主治水腫,并有通經之效;亦可作獸藥用;有毒,宜慎用。
味苦,性寒,有毒。入肺、脾、腎經。主治水腫脹滿、痰飲積聚、癰腫疔毒、二便不通。也可用于痰飲積聚,胸膈脹滿,脅肋隱痛。消腫散結可用于癰腫瘡毒及痰火瘰癘,內服外用均可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根圓柱狀,長20~30厘米。直徑6~14毫米,分枝或不分枝。莖單生或自基部多分枝,每個分枝上部又4-5分枝,高40~80 (90)厘米,直徑3~6 (7)厘米,被柔毛或被少許柔毛或無毛。葉互生,常為橢圓形,少為披針形或披針狀橢圓形,變異較大,先端尖或漸尖,基部漸狹或呈楔形或近圓形或近平截,邊緣全緣;主脈明顯,側脈羽狀,不明顯,葉兩面無毛或有時葉背具少許柔毛或被較密的柔毛,變化較大且不穩(wěn)定;總苞葉4~7枚,長橢圓形,先端尖,基部近平截;傘幅4~7,長2~5厘米;苞葉2枚,近圓形,先端具短尖頭,基部平截或近平截?;ㄐ騿紊诙绶种敹耍瑹o柄;總苞杯狀,高約3.5毫米,直徑3.5~4.0毫米,邊緣4裂,裂片半圓形,邊緣具不明顯的緣毛;腺體4,半圓形或腎狀圓形,淡褐色。雄花多數,伸出總苞之外;雌花1枚,具較長的子房柄,柄長3~5 (6)毫米;子房幼時被較密的瘤狀突起;花柱3,分離;柱頭2裂。蒴果球狀,長約4.5毫米,直徑4.0~4.5毫米,被稀疏的瘤狀突起,成熟時分裂為3個分果爿;花柱宿存且易脫落。種子長球狀,長約2. 5毫米,直徑1.5~2.0毫米,暗褐色或微光亮,腹面具淺色條紋;種阜近盾狀,無柄?;ㄆ?~8月,果期6~9月。
植物形態(tài)
生長習性
生于海拔200~3000米,山坡、灌叢、路旁、荒地、草叢、林緣和疏林內。
大戟喜溫暖濕潤氣候,耐旱、耐寒喜潮濕。對土壤要求不嚴,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上或粘質壤上栽培為好。
地理分布
種群數量較大。廣布于全國(除臺灣、云南、西藏和新疆),北方尤為普遍。分布于朝鮮和日本。模式標本采自北京附近。
栽培技術
可用用種子、分根繁殖,育苗移栽法。
4月上旬育苗,撒播或條播,將種子均勻播下,覆薄細土,稍加鎮(zhèn)壓,澆水,保持床土濕潤。約經2~3星期出苗。苗高12~15cm時移移。選陰天,將訂地澆透水,挖幼苗,按行株距30cm×25cm開穴,穴深12cm,每穴栽種1株,覆土壓實,澆水。1hm2用種量7.5kg。分根繁殖:秋季桔葉后或早春萌芽前,挖掘根部,進行分根,每根帶有2~3個芽,按行株距30cm×25cm開穴栽種。
幼苗定植后,如有缺株,應及時補栽,并施1次稀人糞尿?,F蕾時要及時摘蕾,再施1次糞肥或餅肥。每隔半月需松土除草。
藥用價值
出處:《本經》
別名:下馬仙(《綱目》)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大戟的根。春季未發(fā)芽前,或秋季莖葉枯萎時采挖,除去殘莖及須根,洗凈曬干。
炮制:大戟:揀去雜質,用水洗凈,潤透,切段或切片,曬干。醋大戟:取大戟段或片,加醋浸拌,置鍋內用文火煮至醋盡,再炒至微干,取出,曬干。(大戟100斤,用醋30~60斤)
《雷公炮炙論》:"采得大戟于槐砧上細銼,與海芋葉拌蒸,從巳至申,去芋葉,曬干用之。"
《綱目》:"凡采得大戟以漿水煮軟,去骨曬干用。海芋葉麻而有毒,恐不可用也。"
《本草通玄》:"大戟用棗同煮軟,去骨,曬干。"
采集收藏
1、梁·《名醫(yī)別錄》:“大戟生常山。十二月采根,陰干?!?/p>
2、五代·韓保升曰:“苗似甘遂而高大,葉有白汁,花黃。根似細苦參,皮黃黑,肉黃白。五月采苗,八月采根用。”
3、宋·蘇頌曰:“近道多有之。春生紅芽,漸長作叢,高一尺以來。葉似初生楊柳小團。三月、四月開黃紫花,團圓似杏花,又似蕪荑。根似細苦參,秋冬采根陰干?;吹槌稣咔o圓,高三四尺,花黃,葉至心亦如百合苗。江南生者苗似芍藥。”
4、明·《本草蒙荃》:“大戟種甚猥賤,處處有生。春發(fā)紅芽,日漸叢長。凡資入藥,惟采正根。……苗名澤漆,味苦兼辛。”
5、李時珍曰:“大戟生平澤甚多,直莖高二三尺,中空,折之有白漿。葉長,葉長狹如柳葉而不團,其梢葉密攢而上。杭州紫大戟為上,江南土大戟次之。北方綿大戟色白,其根皮柔韌而綿,甚峻利能傷人。弱者服之,或至吐血,不可不知。”
6、清·《本草從新》:“大戟。杭產、紫者為上。北產,白者傷人?!?/p>
藥用信息
1、性味:苦辛,寒,有毒。
2、《本經》:"味苦,寒。"
3、《別錄》:"甘,大寒,有小毒。"
4、《藥性論》:"味苦辛,有大毒。"
5、歸經:入肺、脾、腎經。
6、《本草經疏》:"入腎、肝。"
7、《本草通玄》:"入肝、膀胱。"
8、《得配本草》:"入三陰,足太陽經。"
9、功用主治:瀉水沈,利二便。治水腫,水臌,痰飲,瘰疬,癰疽腫毒。
10、《本經》:"主十二水,腹?jié)M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廂,吐逆。"
11、《別錄》:"主頸腋癰腫,頭痛,發(fā)汗,利大小腸。"
12、《藥性論》:"下惡血癖塊,腹內雷鳴,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墮胎孕。"
13、《日華子本草》:"瀉毒藥,泄天行黃病、溫瘧,破癥瘕。"
14、《本草圖經》:"治隱疹風及風毒腳腫。"
15、《醫(yī)學啟源》:"瀉肺。"
16、《本草正》:"性峻利,善逐水邪痰涎,瀉濕熱脹滿。"
17、《藥征》:"主利水,旁治掣痛,咳煩。"
18、《現代實用中藥》:"用于壯實體質之腹水,全身水腫。胸肋膜積水等。"
19、《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殺蟲。"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5~1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宜忌:患虛寒陰水及孕婦忌服。體弱者慎用。
《本草經集注》:"反甘草。"
《藥性論》:"反芫花、海藻。毒,用菖蒲解之。"
《唐本草》:"畏菖蒲、蘆草、鼠屎。"
《日華子本草》:"小豆為之使。惡薯蕷。"
《綱目》:"得棗則不損脾。"
《本經逢原》:"脾胃肝腎虛寒,陰水泛濫,犯之立斃,不可不審。"
實用選方
1、治水腫:棗一斗,鍋內入水,上有四指,用大戟并根苗蓋之遍,盆合之,煮熟為度,去大戟不用,旋旋吃,無時。(《活法機要》)
2、治通身腫滿喘息,小便澀:大戟(去皮,細切,微妙)100克,干姜(炮)25克。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15克,用生姜湯調下,良久,糯米飲投之,以大小便利為度。(《圣濟總錄》大戟散)
3、治水氣腫脹:大戟50克、廣木香25克。為末,五更酒服7.5克,取下碧水,后以粥補之。忌咸物。(《綱目》)
4、治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里未和。其人漐漐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粳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芫花(熬)、甘遂、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納藥末,強人服5克,羸人服2.5克,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2.5克,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傷寒論》十棗湯)
5、治腹水脹滿,二便不通:大戟1.5克,牽牛子7.5克,紅棗五個。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6、治忽患胸背、手腳、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釣痛,坐臥不寧,時時走易不定: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上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食后臨臥,淡姜湯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痰猛氣實,加丸數不妨。(《三因方》控涎丹)
7、治黃疸小水不通:大戟50克,茵陳100克。水浸空腹服用。(《本草匯言》)
8、治溫瘧寒熱腹脹:大戟25克,柴胡、姜制半夏15克,廣皮5克,生姜三片。水二大碗,煎七分服。(《方脈正宗》)
9、治晚期血吸蟲?。壕┐箨r根洗凈,曬干,研粉,每日服三分,于早飯后一小時用開水一次吞服,連續(xù)一至二次為一療程,總劑量約四至五克。同時每日在腫大肝脾處用艾溫灸三十分鐘和內服丹參合劑(丹參25克,馬鞭草25克)以助肝脾縮小。在治療期間必須禁忌食鹽。(《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10、治淋巴結結核:大戟100克,雞蛋七個。將藥和雞蛋共放砂鍋內,水煮三小時,將蛋取出,每早,去殼食雞蛋一個。七天為一療程。(內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11、治扁桃體炎:紅芽大戟2.5~5克,含服。(《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處方集》)
12、治牙齒搖痛:大戟咬于痛處。(《生生編》)
13、治頸項腋間癰疽:大戟150克(浸酒炒,曬干),當歸、于白術各100克。共為末;生半夏(姜水炒)為末,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克,食后白湯下。(《本草匯言》)
14、水腫喘包。用大戟(炒)100克、干姜(炮)25克,共研為末,每服15克,姜湯送下。以大小便通暢為度。
15、愈后,一年之內須慎飲食,不吃刺激性大的東西。
16、水腫腹大(或遍身浮腫)。用棗一半,放鍋內,上面蓋著大戟的根、苗,加不加蓋煮熟,隨時取棗吃下,棗盡病愈。又方:大戟、白牽牛、木香,等分為末。每取一錢,納入剖開的豬腎中,用濕紙包好煨熟,空心吃下。
17、牙痛。把大戟放口中齒痛處,咬定。止痛效果好。
臨床應用
治療急慢性腎炎水腫
大戟根洗凈,刮去粗皮,切片,每斤以食鹽3錢,加水適量拌勻,吸入后曬干或烘干呈淡黃色,研成細末裝入膠囊。日服2次,每次1.5~2分,隔日1次,空腹溫開水送下,6~9次為一療程。共觀察60余例,均有顯著的消腫作用,一般經治6~7天后水腫即完全消失?;颊叻幒笥胁煌潭鹊膼盒摹I吐、腹瀉。其瀉下作用常在服藥后2~4小時為劇烈;如癥狀嚴重,可進食水果或冷糖開水,反應即可減輕。服藥期間用低鹽飲食,禁食生冷、辛辣、魚及豬頭肉等發(fā)物.禁用于孕婦、心力衰竭、食道靜脈曲張及體弱者。
治療晚期血吸蟲病腹水或其他肝硬變腹水
大戟鮮根洗凈曬干磨粉,用小火焙成咖啡色,裝入膠囊,成人每次0.6~O.9克,隔日或隔2日服藥1次,7~8次后停藥1星期,以后視病情再服.若腹水巳退,可選用人參養(yǎng)榮丸等調理。曾試治20例,經服藥5~36次不等,顯效(腹水消失,健康改善,體力基本恢復)9例,好轉(腹水顯著減少,全身情況改善)9例,無效2例。治程中主要反應為腹瀉、惡心、嘔吐及腹痛等,經數小時后可自行消失;但亦有人觀察到,一般服粉劑0.6克時藥物反應都能耐受,如超過1.8克時,則反應增重,有惡寒、震顫、頭昏、煩躁、口干,有時呈極度恐懼感。反應可持續(xù)2~6小時,如及時處理即可緩解。禁忌證同前。
用于水腫腹水,留飲胸痛等癥。大戟攻水逐飲的功效,與甘遂相似,故可用于胸水、腹水、水腫喘滿等癥,多與甘遂、芫花等同用。
用于瘡癰腫痛及痧脹等癥。該品外用能消腫散結,內服能攻瀉而通結滯。如常用成方玉樞丹,即是紅芽大戟配伍千金子、山慈菇、五倍子、雄黃、麝香等品而成,外涂用于消瘡腫,內服治痧脹、腹痛、胸脘煩悶、嘔吐泄瀉等癥。
各家論述
《綱目》:大戟,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杭州紫大戟為上,江南土大戟次之。北地綿大戟,色白,其根皮柔韌如綿,甚峻利,能傷人,弱者服之,或至吐血,不可不知......控涎丹,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濕也,得氣與火,則凝滯而為痰、為飲、為涎、為涕、為癖。大戟能泄臟腑之水濕,甘遂能行經隧之水濕,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氣,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
《本草經疏》:大戟,苦寒下泄,故能逐諸有余之水。苦辛甘寒,故散頸腋癰腫。又:大戟,陰寒善走而下泄,潔古謂其損真氣,故凡水腫不由于受濕停水,而由于脾虛,土堅則水清,土虛則水泛濫,實脾則能制水,此必然之數也。今不補脾而復用疏泄追逐之藥,是重虛其虛也,宜詳辨而深戒之。惟留飲、伏飲停滯中焦及元氣壯實人患水濕,乃可一暫施耳。
《本經逢原》:大戟,性稟陰毒,峻利首推,苦寒下走腎陰,辛散上瀉肺氣,兼橫行經脈,故《本經》專治十二水,腹?jié)M急痛等證,皆濁陰填塞所致,然惟暴脹為宜,云中風者,是指風水膚脹而言,否則傳寫之誤耳。
.張壽頤:大戟,《本經》謂主十二水腹?jié)M急痛積聚。蓋謂十二經之水濕積聚,以致外腫內滿,而為急痛耳。然茍非體充邪實者、亦不可概投。'中風皮膚疼痛'六字,當作一句讀,蓋指風濕熱之襲于肌腠者,則辛能疏散,而苦寒又專泄降,是以治之,非泛言外受之風寒,石頑謂指風水膚脹,亦頗有理。吐逆,是指水飲停于上焦,而不能下泄以致上逆者,此以辛苦泄破,通達下降,是以主之。《別錄》主頸腋癰腫,皆痰飲凝絡之癥治。頭痛,亦指飲邪凝聚,水氣上凌者而言。發(fā)汗,則驅除水濕之溢于膚腠者耳。利大小便,固通泄攻破之專職矣。
《本草圖經》:大戟,春生紅芽,漸長作叢、高一尺以來;葉似初生楊柳,小團;三月、四月開黃紫花,團圓似杏花,又似蕪荑;根似細苦參,皮黃黑,肉黃白色;秋冬采根,陰干?;吹槌稣?,莖圓,高三、四尺,花黃,葉至心亦如百合苗。江南生者,葉似芍藥治隱疹風及風毒腳腫。
現代研究
化學成分
大戟根含大戟甙(Euphorbon)、生物堿、大戟色素體(Euphorbia)A、B、C.新鮮葉含維生素C.紅芽大戟根含游離蒽醌類和結合性蒽醌類.從紅芽大戟根中分得:丁香酸(Syringic acid)、虎刺醛(Damnacanthal)、甲基異茜草素(Rubiadin)、紅大戟素(Knoxiadin)及3-羥基巴戟醌(3-Hydroxy- morindone)等。
功效與作用
1、致瀉:對離體回腸的作用 各種京大戟生、制品煎劑對離體回腸均有興奮作用,腸蠕動增加,腸平滑肌張力提高。并隨著炮制醋液濃度的提高,收縮強度似有加強趨勢,其中50%、70%濃度興奮作用特別明顯。本品能刺激腸管,引起腸蠕動增加,產生瀉下作用。京大戟根乙醚抽出物有致瀉作用,熱水抽出物對貓有劇瀉作用。
2、對平滑肌作用:提取物能擴張末稍血管,興奮妊娠離體子宮。
3、抗菌作用東北的大戟(Euphorbiasp.)鮮葉汁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但除去鞣質后,抗菌作用即消失,制劑保存數天或加熱亦可使抗菌作用減少甚至喪失。實驗表明,本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綠膿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4、利尿作用以生紅大戟水煎濃縮液(80g/kg),喂飼小白鼠,2-3小時后,其尿量明顯增加。
5、大戟與甘草合并用藥的影響:據我國歷代本草書籍之記載,大戟與甘草配伍是禁忌的,屬十八反之列。動物試驗證明,小鼠腹腔注射大戟、甘草混合后的乙醇浸出液,其半數致死量要比單獨應用大戟時小數倍,可見兩者配伍時大戟的毒性增加了,而且配伍的甘草愈多,毒性也愈大。如將大戟與甘草分別酒浸,而在給藥時方混合投予者,其毒性比共浸者為小,但仍比單用大戟時毒性大。小鼠口服大戟及甘草的煎劑亦獲得相似的結果。大戟、甘草均用50%乙醇浸劑給小鼠腹腔注射,甘草的LD50為12.4±0.7g/kg,大戟為30.0±5.5g/kg,大戟加甘草合用毒性增加。大戟煎劑腹腔注射對小鼠的LD50為4.69±0.021g/kg,大戟加甘草(1:1)腹腔注射LD50為5.02±0.025g/kg,毒性未見增加。
6、大鼠腹腔注射氯化鈉溶液造成實驗性腹水,口服大戟煎劑或酒精浸液,都有利尿作用,如與甘草合用,其利尿和瀉下作用受到明顯抑制,甘草的用量比例愈大,其相反作用也愈強。因此,從治療腹水的角度來看,兩者合用是不適宜的。另有報道,用小鼠死亡作指標,認為大戟(品種未鑒定)與甘草煎劑并無相反作用。但所用劑量大小,試驗鼠全部未死,還需進一步試驗。40%大戟煎劑0.5ml灌胃,無論大戟單用或與甘草合用,對小鼠瀉下作用無明顯差異。
7、離體小腸實驗:0.01%-1%的甘草煎劑對兔離體小腸的影響是高濃度時呈現抑制作用,但隨藥液濃度之降低,抑制作用也漸減弱,并漸呈現略興奮的作用;炙京大戟煎劑高濃度時收縮振幅變化不明顯或略降,低濃度時漸升,張力均降低;合用后,與同劑量的單味煎劑比較,高濃度時,抑制作用多有加強,當濃度漸低時,差異不顯著或略有抑制,且甘草之量大于京大戟時,尤為顯著。
8、鎮(zhèn)痛作用:采用YSD一4藥理生理實驗多用儀,電刺激箱進行測記。小鼠ig甘草或京大戟煎劑后,有一定鎮(zhèn)痛作用,且量越大越顯著,而京大戟又優(yōu)于甘草。合用后,與同劑量之單味煎劑比較,當二藥等量時,鎮(zhèn)痛作用次于單味煎劑;當甘草的量大于京大戟時,鎮(zhèn)痛作用優(yōu)于單味煎劑,并與用量有關,小劑量優(yōu)于大劑量。
9、對離體蛙心作用離體蛙心實驗:按斯氏Strdub離體蛙心灌流法制備離體蛙心,每組5個蛙心,共分20組進行實驗,取平均值作曲線并比較,0.31-5%的甘草及炙京大戟煎劑對離體蛙心的影響是高濃度時呈現明顯的抑制作用,低濃度時,作用較弱或不明顯;合用后,與同劑量的單味組比較,抑制作用多有不同程度的增強,且濃度越高越顯著,而0.63%的不明顯。
10、其他作用:根皮70%乙醇提取液注射于動物,血壓輕微上升,腎容積顯著縮小,無論劑量大小,利尿作用均不顯著。健康成人服煎劑亦無明顯利尿作用。提取物對末梢血管有擴張作用,能抑制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同屬植物京大戟日本變種EuphorbiapekinensisRupr.var.JaponensisMak.水浸液對家兔、豚鼠的離體及在位子宮呈收縮作用。黑海大戟EuphorbiaponticaProkh水浸劑、酊劑及用植物細粉做成的油膏,對于皮膚都有明顯刺激,長期應用可引起發(fā)紅、燒的感、小泡乃至脫皮。面部皮膚更加敏感。浸劑刺激性較弱。新加侖制劑注射于蛙或貓可使心跳停止于收縮期??赡芎袕娦倪啊?/p>
藥材鑒別
鑒別要點
鑒別大戟要點有三:一是根圓柱形有分枝,頭膨大有地上殘莖;二是表面棕褐色,具明皺紋;三是質堅硬,斷面黃白色、纖維性,味微苦。
其余幾種:紅大戟圓錐形或紡錘形,紅棕色;草大戟多為向內卷的根皮;棉大戟根為膨大圓錐形或紡錘形,形態(tài)各異,較易區(qū)別。
快速鑒別
根呈圓錐形,有分枝,長10~20cm,直徑可達4cm,根頭部膨大,有多數地上莖痕;表面呈棕褐色,具明顯暗色皺紋;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呈白色或淡黃色,纖維性,味微苦澀。
結語:京大戟作為一種中草藥,它的功效與作用值得稱贊,它不但可以抗菌利尿,還可以通便消腫呢,在生活中應用也比較廣泛,患有這些癥狀的朋友可以嘗試使用京大戟來調理身體哦。
養(yǎng)生加油站 |
- 養(yǎng)生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