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醫(yī)學家孫思邈,被后世尊稱為“藥王”,他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30卷,其中有大量的酒量內容。他率先提出了艾灸與藥物的介乎,如隔蒜灸,隔鹽灸,豆鼓灸,黃蠟灸等,對于艾灸的量,他以病癥需求為準,重癥頑疾其施灸可達數(shù)百壯;他還提出針、灸、藥三者并用,他認為“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皆非良醫(yī)也,針灸而不藥,藥而不針灸,尤非良醫(yī)也,知針知藥,固是良醫(yī)”。唐代王壽機器推崇灸法,他所著《外臺秘要》40卷,有了更為詳細的論述,他認為“至于火灸,特有奇能,雖曰針、湯、散皆所不及,灸為其要”。并說“經云:針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若欲錄之,恐商人性命,金并不錄針經,唯取灸法”。此外還有內載灸千壯方的《灸經圖》,有記載耳孔灸法的《雜療病藥方》以及新集《新集備灸經》等眾多著作,從而唐代吧灸療推向發(fā)展高潮。
宋代時,灸法更為盛行,一些灸法的專著也相繼問世,如竇材所著的《扁鵲心書》、王執(zhí)中所著的《針灸資生經》、莊綽所著《灸膏盲俞療法》;而針灸名家聞人蓍年,更注重灸法,他認為“凡倉卒救人者,惟艾灼為第一”。在他所著的《備急灸法》一書中,就介紹來了22中病癥的灸療方法,非常實用。《扁鵲心書》也是灸法的專著,其在書中明確強調了灸法的實用性和效果,認為,“醫(yī)之治病用灸,如做飯用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針灸故也”。
金元時代,乃至明清,灸療法有了土匪猛進的發(fā)展,它的應用范圍也更加廣泛,過去灸法多用于虛證,寒證。劉守真則認為實證,熱證也可以用灸法,其認為灸法可以“引熱外出”和“引熱下行”;明萬歷年間的大醫(yī)學家李梃在其《醫(yī)學入門》中則認為“凡藥之不到必須灸之”,還認為“實者灸之,使實邪隨之火氣兒發(fā)散也”,“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fā)也”。明代龔居中更在《痰火點雪》中說:“灸法去病之功,難以枚舉,凡虛實寒熱,輕重遠近,無往不宜。”此外元代羅天益的《衛(wèi)生寶鑒》、危亦林的《世醫(yī)得效方》、明代楊繼洲的《針灸大成》、清代吳謙等人編纂的《醫(yī)宗金鑒、刺灸心法》、李學川所著《針灸逢原》等書籍中,都有大量的有關灸法的內容。清代,由于在太醫(yī)院取消針灸,而使灸療受到了挫折,但在民間卻得到了發(fā)展,也相繼出現(xiàn)了許多灸法專著,如《灸法秘傳》、《灸法心傳》、《灸法集驗》、《采艾編翼》、《灸法纂要》、等,并發(fā)展了“雷火神針”,創(chuàng)制了“太乙神針”,還發(fā)明了藥捻灸?!栋拿貍鳌分懈d出了“艾盞”。特別是吳亦鼎所編著的《神灸經論》圖文并茂,則是有一部關于灸法的有名專著,其曰“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用剛,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入臟腑,取艾志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灸療方法在公元前514年時,傳到朝鮮,朝鮮一直把《針灸甲乙經》、《針經》、《明堂經》作為醫(yī)學必修課。在公園562年秋,吳人知聰攜《明堂圖》等醫(yī)書一百六十卷越海東渡,將艾灸等醫(yī)術傳入日本,深受日本朝野重視,并迅速在民間得到了普及,在17世紀,灸法又由日本傳到歐洲的法國、德國、荷蘭等國。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艾灸保健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廣泛應用。其以操作簡單,療效確切,無副作用而被世人所接受。在人們追求自然療法的時候,艾灸保健正在走向世界。
艾灸保健法則是把灸法援用在保健強身上,使其對人體的容顏和形體產生美的變化的方法。
人們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應運而生的美容事業(yè)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特別是中醫(yī)美容更受到了人們的青睞。古老的艾灸療法也在與時俱進,其不僅用來治療疾病,用來保健強身,而且在美容上也顯示出它的生命力和它的特點。其實灸法很早就在我國被應用到美容上,兩千多年前我國晉代第一個女艾灸師鮑姑,用灸法不但治療贅瘤,而且用來美容,其曰:“灸法不獨愈病,且獲美艷”。特別是應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生產的無煙艾、既保留了傳統(tǒng)的艾條特點,有客服了濃煙熏嗆之苦,十分適合在美容院使用,這是艾灸療法的飛躍。特別是近幾年,以艾灸為主題方法的傳統(tǒng)醫(yī)學美容紛紛踏至,五花八門,琳瑯滿目,有點讓人目不暇接。什么“臍療”、“臍灸”、“熱石灸”、“藥祏熱熨”、“蜂灸”、“熱蛋”、“砭石”、“玉石熱療”等不一而足。這些實際上都是有艾灸派生而出,反映出祖國醫(yī)藥瑰寶的博大精深。祖國的寶貴遺產正等待人們去挖掘。人們崇尚自然,艾灸美容法以及由其派生而出的許多傳統(tǒng)方法,正是以其自然而征服了人們,艾灸美容法已經走進越來越多的美容院,養(yǎng)生館。
結語:女性朋友們如果對艾灸療法還不太明白可以多閱讀一些關于艾灸的文章,艾灸對治療及改善女性疾病有非常大的作用,也是女性保健養(yǎng)生的好選擇。希望今天小編帶來的內容能夠幫助到大家,也祝愿大家身體健康,闔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