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減少癥為常見血液病。凡外周血液中白細胞數(shù)持續(xù)低于4×10 9/L時,統(tǒng)稱白細胞減少癥,若白細胞總數(shù)明顯減少,低于2×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于0.5×109/L,甚至消失者,稱為粒細胞缺乏癥。
中醫(yī)治法方面不外益氣血、補肝腎、兼補陰、清熱解毒等法,根據(jù)中藥藥理的研究,可重用雞血藤、黃芪、女貞子、山茱萸、苦叁等有明顯升高白細胞作用的藥物。臨床若補腎陽當溫而不燥,若滋腎陰則潤而不膩,若用辛熱之熟附子、肉桂,則勢必劫腎之精血,過用鹿角膠、龜甲膠之品,則有礙腎陽溫運脾土,徒增中滿氣滯之虞。故用藥宜平和。虛、熱、瘀、濕、毒是產(chǎn)生白細胞減少癥的重要病理表現(xiàn)。虛是指心、肝、脾、腎之陽氣精血不足;熱是指氣虛的虛陽亢奮發(fā)熱及血虛、陰虛生熱;濕是指脾胃運化失常,濕濁內阻;瘀是指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虛、熱、濕均可使瘀血生成。
故治療白細胞減少癥用雞血藤、黃芪和四物湯養(yǎng)血、活血、行血的同時,更要以“七仙草”植物藥通利血脈,行瘀活血。
黃健教授主張辨證與辯病相結合 從多數(shù)白細胞減少癥的病例觀察中,初步摸索出本病的辨證,可歸納為氣血兩虧、氣陰兩虛和脾腎陽虛3中證型。
1、 氣血兩虧型
氣血兩虧是白細胞減少癥最早出現(xiàn)的證型,常見于本癥輕型患者,一般白細胞數(shù)3~4×109/L。患者一開始往往感覺有明顯的周身乏力、頭暈、心悸、食欲不振、夜寐多夢、心神不安等癥狀,舌質淡,脈細弱。
治應益氣補血,益氣以補脾為主,補血以補心肝血為主。
2、 氣陰兩虛型
白細胞減少至3×109/L以下時,往往表現(xiàn)氣陰兩虛征候?;颊呷矸α又赝猓哂袃蓚€特點:一是由于正氣不足,極易招致感染,如反復感冒、肺炎、泌尿系感染等;二是由于陰虛生內熱,可出現(xiàn)低燒、五心煩熱、石棉、盜汗、咽干、咽痛、舌紅苔薄,脈象細數(shù)等。
治療應以益氣滋陰為主,滋陰主要是補肝腎之陰。當并發(fā)感染時,酌加清熱解毒之品,注意扶正與祛邪相結合。
3、 脾腎陽需型
重度慢性白細胞減少癥或伴有全血細胞減少時,由于氣血虛弱不能化生精微,最終將出現(xiàn)脾腎陽虛的癥候,有的患者常常并發(fā)瘀血。前者表現(xiàn)面色蒼白,精神委靡,畏塞肢冷,懶言少語。腰痛痛膝軟,舌體胖大,舌質淡白,周邊有齒痕等;并有瘀血者面色晦黯,全身肌肉骨骼疼痛,肢體麻木,肌膚甲錯,腹內腫塊,舌色黯淡或紫黯,舌苔溥白,脈象沉細無力或細澀等。
治宜溫陽補血,即溫脾陽、壯腎陽、補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