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頸動脈狹窄患者臨床評價包括以下內容:①危險因素的評價;②心臟檢查;③周圍血管檢查;④腦功能評價,應包括系統的神經系統體檢和顱腦CT或MRI的影像學檢查。神經系統體檢包括:意識狀態(tài)、腦神經、運動、感覺和協調性試驗等方面
頸動脈彩超、CT、核磁、血管造影、DSA--最方便的是頸動脈彩超
1.多普勒-超聲檢查
為目前首選的無創(chuàng)性頸動脈檢查手段,具有簡便、安全和費用低廉的特點。它不僅可 進行斑塊形態(tài)學檢查,如區(qū)分斑塊內出血和斑塊潰瘍,而且還可顯示動脈血流量、流速、血流方向及動脈內血栓。診斷頸動脈狹窄程度的準確性在95%以上,多普勒-超聲檢查已被廣泛地應用于頸動脈狹窄病變的篩選和隨訪中。
超聲檢查的不足之處包括
①不能檢查顱內頸內動脈的病變;②檢查結果易受操作人員技術水平的影響。
2.磁共振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是一種無創(chuàng)性的血管成像技術,能清晰地顯示頸動脈及其分支的三維形態(tài)和結構,并且能夠重建顱內動脈影像。頸部血管有著直線型的輪廓,是特別適合于MRA檢查的部位。MRA可以準確地顯示血栓斑塊,有無夾層動脈瘤及顱內動脈的情況,對診斷和確定方案極有幫助。
3.CT血管造影
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是在螺旋CT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非損傷性血管造影技術。CTA的優(yōu)點能直接顯示鈣化斑塊。目前三維血管重建可獲得類似血管造影的圖像,并能顯示鈣化和附壁血栓。
4.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在精確評價病變和確定治療方案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仍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頸動脈狹窄的DSA檢查應包括主動脈弓造影、雙側頸總動脈選擇性造影、顱內段頸動脈選擇性造影、雙側的椎動脈選擇性造影及基底動脈選擇性造影。DSA可以詳細地了解病變的部位、范圍和程度以及側支形成情況;幫助確定病變的性質如潰瘍、鈣化病變和血栓形成等;了解并存血管病變如動脈瘤、血管畸形等。動脈造影能為手術和介入治療提供最有價值的影像學依據。
頸內動脈狹窄程度分為4級
?、佥p度狹窄,動脈內徑縮小<30%;②中度狹窄,動脈內徑縮小30%~69%;③重度狹窄,動脈內徑縮小70%~99%;④完全閉塞。
我們建議有條件
有下列情況者可以行頸動脈彩超檢查排除CAS。
1. 年齡50歲以上,有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者。
2. 常有頭暈不適者。
3. 有小中風癥狀或以往有小中風歷史者--可以考慮作頸動脈彩超除外頸動脈狹窄;
4. 有腦中風現在癥狀基本恢復的患者更應及時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