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是常見的口腔疾病,容易復(fù)發(fā),雖然不是什么大病,但是只要患了口腔潰瘍,就會疼痛難忍、吃不下、睡不下,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對患者造成很大的傷害。其實口腔潰瘍不僅要治療,日常也要注意飲食的平衡,多吃一些含有維生素的水果,可以減少口腔潰瘍復(fù)發(fā)的機(jī)會。下面是關(guān)于口腔潰瘍的治療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口腔潰瘍的偏方治療方法
1、用消毒棉簽蘸4萬單位慶大霉素注射液輕涂口腔潰瘍面,三餐后、睡覺前各涂1次,共4次,一般2~3日痊愈。
2、用消毒棉簽蘸云南白藥粉末敷患處,一般用藥3天后可愈合。
3、取生蘿卜2只,鮮藕一段洗凈搗爛絞汁去渣,用汁含漱,每日3次,連用4天可見效。
4、將維生素C研成粉末狀,若系小潰瘍,僅需取少許敷于患處即可;若潰瘍面較大,則應(yīng)先輕輕刮除潰瘍面滲出物,然后再敷藥粉。每日用藥2~3次,潰瘍小者用藥1~2次即愈,潰瘍大者用藥2~3次,疼痛可顯著減輕,2~3天潰瘍面即可痊愈。
5、用針刺破維生素E膠丸,將藥液擠出涂于口腔潰瘍處,保留1分鐘,每日用藥4次,于飯后及睡覺前用,一般3天可愈。
6、將維生素B2研為細(xì)粉狀,用適量香油調(diào)勻,做成稀糊狀,涂于潰瘍表面,每日4~6次。具有不苦,不澀,味香,無刺激性,止痛等良好功效。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一般連用2~3天,口腔潰瘍可獲愈。
7、患者漱口后用棉花輕輕擦干患處,然后取略大于潰瘍面的地塞米松藥膜粘貼于患處,敷藥后使口腔處于靜止?fàn)顟B(tài)數(shù)分鐘,每日用藥3~4次,有效率可達(dá)98%左右。
8、口服甲硝唑,每次0.4克,每日2次(12歲以下兒童每次0.2克,每日2次),用藥1~5天,可使疼痛減輕,充血消退,潰瘍愈合;或者在牙刷上放置甲硝唑適量,用水潤濕后刷牙,每日2~3次,若能將藥液在口腔中多保留一些時間效果會更佳;也可用甲硝唑和乙酰螺旋霉素制成漱口液漱口,每日3~4次,每次10~20毫升,含漱3~5分鐘,以5天為一療程,一般1~3個療程即可奏效。
9、口服雙嘧達(dá)莫(潘生丁),按每公斤體重3~5毫克計算每日用量,然后分2~3次口服,連用3~6天,大多數(shù)患者均可獲得痊愈。
10、用濃茶漱口,因茶中含有多種維生素,能防治各種炎癥,對口腔潰瘍面的康復(fù),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
口腔潰瘍的中醫(yī)治療方法
1、外感時毒型口瘡
多發(fā)于外感后1~2天,伴有外感癥狀。初起口腔黏膜局部充血、紅腫,微痛,舌尖或唇內(nèi)出現(xiàn)栗粒樣小紅點(diǎn)或小皰疹,12小時內(nèi)皰疹潰破,呈表淺潰瘍,邊界清楚。治宜清熱解毒,健脾化濕。方藥:銀花18克,連翹15克,藿香12克,木香10克,佩蘭10克,茯苓12克,神曲12克,枳殼10克,葛根15克,白術(shù)10克,代赭石20克,旋覆花(包煎)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脾胃積熱型
癥見口舌多處糜爛生瘡,瘡面紅腫,灼熱疼痛,甚則口臭牙齦腫痛,伴口渴多飲,尿黃便秘,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治宜清熱瀉火,蕩滌胃熱。方藥:山梔12克,黃芩12克,連翹12克,大黃10克,芒硝3克,薄荷8克,黃連10克,竹葉10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劑。
3、脾腎陽虛型
癥見口舌生瘡,潰瘍面色白,周圍不紅,數(shù)量少,久治不愈,伴四肢不溫,口干喜熱飲,腰背酸痛,尿頻清長,大便溏,舌淡苔白膩,脈沉弱。治宜溫補(bǔ)脾腎,引火歸源。方藥:制附片15克(先煎30分鐘),肉桂3克,熟地20克,山茱萸12克,山藥30克,丹皮10克,茯苓12克,澤瀉10克,蒼術(shù)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4、脾胃虛弱型
癥見口舌生瘡反復(fù)發(fā)作,瘡面色淡凹陷,伴神疲氣短,不思飲食,四肢不溫,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細(xì)弱。治宜補(bǔ)中益氣,健脾化濕。方藥:黃芪15~30克,黨參15克,當(dāng)歸10克,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陳皮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藿香15克,茯苓10克,白術(shù)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5、血虛陰虧型
癥見口舌潰爛多發(fā)生于月經(jīng)前后,伴月經(jīng)先期量多,五心煩熱,口干喜飲,舌淡苔薄白,脈細(xì)數(shù)無力。治宜養(yǎng)血益陰,潛降虛火。方藥:當(dāng)歸20克,白芍20克,生地15克,淡竹葉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山梔10克,柴胡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玄參10克,水煎服,每日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