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早我國具有很久遠的歷史,是中醫(yī)理論中很重要的部分,它蘊含著中華民族深淵悠久的文化精粹,所以在治療很多疾病的時候,大家都會選擇中醫(yī),選擇針灸。那么,治療面癱選擇針灸好嗎?針灸治療效果究竟怎么樣呢?
針灸治療面癱穴位如何選取?
1、穴位注射
用維生素B1100mg或B12100ug注射液注射翳風、牽正等穴,每穴0.5-1ml,每日或隔日一次。以上穴位可交替使用。
針灸治療面癱額方法與誤區(qū)
2、皮膚針
用皮膚針叩刺陽白、太陽、四白、牽正等穴,用小火罐吸拔5~10min,隔日一次。本法適用于發(fā)病初期,或面部有板滯感覺等面癱后遺癥。
3、穴位貼敷
將馬錢子銼成粉,約1-2min,撒于膏藥或膠布上,貼在患側的下關穴,隔2-3日更換一次,一般須更換4-5次。>>>>推薦閱讀:面癱治療費用
4、若面癱患者發(fā)病突然,一側面部板滯、麻木,繼之面都表情肌癱瘓,而出現額紋消失,眼閉合不緊露睛流淚,鼻唇溝變淺,口角至向健側,食物常嵌在齒頰間,患側不能作蹙額、皺眉、示齒、鼓腮等動作,部分病人初起時有耳后、耳下及面都疼痛,還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癥。病程延久,可因癱瘓肌攣縮,口角歪向病側,稱“倒錯”現象。
治法: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輔以少陽經穴。面部穴位可采取透刺。
處方:陽白、四白、攢竹、下關、顴髎、巨髎、地倉透頰車、合谷、足三里。
隨證配穴:鼻唇溝平坦加迎香;人中溝平坦加人中。頦唇溝歪斜加承漿;乳突部疼痛:加風池、翳風、外關。
方義:合谷、足三里以疏通陽明經氣,能祛除頭面之風邪。翳風、風池、外關能祛除少陽之風邪止痛;陽白、四白、攢竹、下關、顴髎、巨髎、地倉、頰車均為局部取穴,以疏通患部之經氣。
針灸治療陳舊性面癱
針刺治療: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足太陽經穴為輔,取穴地倉、下關、太陽、頰車、陽白、四白、合谷等。面部諸穴均用斜刺, 其中地倉、下關、太陽三穴加用“排刺”。“排刺”就是正刺一,傍入二,類如齊刺。再在“排刺”穴上加用三組電極, 選用疏密波,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留針30 分鐘,每日一次,六次為一療程,每療程后休息四天。在每次針刺后,大多數病人癱側顏面潮紅且有蟻行感或蟲爬感, 時間可延續(xù)半小時到半天不等。
中藥治療:方用牽正散加味。全蝎5g , 制白附、白僵蠶、防風、白芷、地龍各 10g ,川芎、當歸各 15g ,燈盞花 30g ,隨癥酌情加減,每10天7 劑, 多在針刺休息時加服。
治療后護理:頑固性面癱,臨證治療固然重要,但不加強護理,往往療效緩慢。因此在治療的同時加強護理尤為重要。囑患者勿用冷水,風雨天盡量不外出。早晚以手掌搓揉面部發(fā)熱,經常加強情現肌訓練以助經氣運行,改善局部血運,促進盡快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