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尿路梗阻容易并發(fā)感染,而感染又加重梗阻,二者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對腎功能造成嚴重破壞。我院自1997年6月~2003年6月共收治上尿路梗阻并發(fā)腎積膿的20例,現(xiàn)分析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齡25~72歲,平均年齡39 歲;左側11例,右側8例,雙側1例。依其臨床表現(xiàn)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為急性慢性發(fā)作型,共9例,以發(fā)熱、腰痛為主;另一類為慢性病狀型,共11例,以腰部包塊,疼痛為主,體檢均有明顯的腎區(qū)叩擊痛。
輔助檢查:急性發(fā)作都有血白細胞總數(shù)偏高,而慢性型多有不同程度的貧血。有7例紅細胞在3.5×10 12 /L以下。尿常規(guī)檢查有14例尿中白細胞(+~++++)。尿培養(yǎng)陽性12例,其中大腸桿菌8例,糞鏈球菌1例,變形桿菌1例,金黃色葡萄球菌1例,綠膿桿菌1例。
腎功能不全,血尿素氮和肌酐值均高于正常值2倍以上。對所有患者行B超檢查,均提示不同程度的腎積水并發(fā)感染,腎皮質變薄或呈束袋狀,其中12例提示單側上尿路結石,1例為雙側上尿路結石。
18例做IVU檢查,結石發(fā)現(xiàn)例數(shù)與B超相同,有15例患腎不顯影,3例顯影欠佳,其中1例對側不顯影(雙側均有結石),2例對側有腎積水。對患腎不顯影者,做逆行造影,12例提示上尿路梗阻,且梗阻部位以下輸尿管正常,5例做CT檢查,均提示腎臟內有膿液積聚。
2 結果
本組20例中,11例術前已明確患腎皮質菲薄,腎臟呈囊袋狀,遂行腎切除術;6例患者腎尚有部分功能,在適當?shù)目股刂委煹耐瑫r行腎盞或輸尿管切開取石術,及時手術解決梗阻,術后腎功能恢復或部分恢復;3例病情嚴重,先行經皮腎穿刺造瘺,經抗生素治療病情穩(wěn)定后行二期手術。
3 討論
從本組病例,我們認為,由于醫(yī)療技術衛(wèi)生條件的改善和抗生素的不斷更新,與過去文獻報告相比,本病的臨床特點有明顯的變化 。術前正確診斷率提高,過去有資料報告本病曾被誤診為急性腎盂腎炎、闌尾炎、腸梗阻、腎周圍膿腫、膽結石等,誤診率達5%。
目前由于治療技術和設備的進步,現(xiàn)該病的誤診率下降,本組術前基本上都明確了診斷。從發(fā)病過程看有所不同,過去病狀多不易控制反復發(fā)作,病程長,腎功能受損嚴重,造成腎切除率高,曾報告腎切除率達86.8%,而近年多數(shù)患者就診較早,使保留患腎的可能性增大,本組腎切除率只有55%(11/20例) 。
本病就其臨床表現(xiàn)及體檢,結合血、尿檢測及IVU,B超,CT等檢查,一般可明確診斷。上尿路結石患者多有反復發(fā)作劇烈腰痛病史,若突然出現(xiàn)了高熱,腰痛加劇,抗生 素治療難以奏效,應首先考慮本病。
本組4例,腎盂輸尿管接連部狹窄,因為系慢性過程,腎積膿發(fā)病前多無癥狀,嚴重時腰、腹部可觸及包塊,并發(fā)感染后,即表現(xiàn)為發(fā)熱,腰痛,出現(xiàn)尿路不完全梗阻時,膀胱刺激癥狀和膿尿明顯,若尿路完全梗阻,則尿檢變化反而多不明顯。
對上述癥狀明顯而尿常規(guī)檢查及培養(yǎng)結果陰性者,不應輕易放過。IVU可見患腎不顯影或顯影欠佳腎陰影增大,邊緣不整齊,提示患腎“喪失”功能,這是因腎盞內充滿膿液,腎組織遭到嚴重破壞所致。并發(fā)結石者可見結石影。
B超檢查對腎積膿的診斷比尿路造影更有幫助。但為了手術時的定位,X線檢查仍很重要。患者體質差或對碘過敏時,可考慮做CT或MRI檢查。
上尿路梗阻并發(fā)腎積膿單用抗生素治療常難以奏效,而是否保留腎臟則要視其功能而定。若患腎呈束袋狀,已完全喪失功能,只要患者可耐受手術,均應考慮一期手術;如果只做單純引流,將給再次手術帶來很大困難;若全身情況差,不能耐受手術,可先行腎造瘺引流膿液,待全身情況好轉后再行腎切除;若有部分殘留腎功能,腎皮質厚度平均>0.5cm,我們主張盡量保留腎臟,可先行穿刺引流,同時給予適當?shù)目股刂委?,待病情控制后再行手術治療。
必要時可在解除梗阻的同時做腎盂成形術。解除梗阻對治療至關重要。本組1例,腎臟多發(fā)結石,因第一次手術未能完全取出結石,術后殘留結石再次引起梗阻及感染,因此對此種情況應盡量取凈結石,以免遺留后患,若術中見腎體積較大,可先抽膿液,使手術易于施行,同時注意保護切口免受污染,以減少發(fā)生術后切口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