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過后就是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熱的幾天,三伏天一共是分為三個階段,現(xiàn)在是頭伏的時間,也是非常熱的,那么你知道在三伏天進行三伏灸有哪些操作方法嗎?你會三伏灸嗎?接下來就一起跟隨小編學習一下吧!
2015年的三伏灸是什么時候呢?你知道嗎?下面是三伏天的具體時間,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哦!
2015年三伏貼敷時間如下安排
伏 前 灸:2015年7月03日
初 伏 灸:2015年7月13日
中 伏 灸:2015年7月23日
末 伏 灸:2015年8月12日
伏 后 灸:2015年8月22日
三伏灸十年實踐經(jīng)驗談
每到夏天三伏天.很多中醫(yī)院,都會開展三伏灸,治療多種慢性疾病。
方子:白芥子18克、元胡18克,甘遂9克、細辛9克,上4味藥共研細末,用生姜汁調(diào)成糊狀。
用法:每年夏季三伏天使用,分別做成直徑5公分的圓塊,貼在背部肺俞、心俞、膈俞左右共6個穴位上,然后用膠布固定,一般貼4--12小時取下,每隔10天貼一次,即頭伏、二伏、三伏各貼一次。
主治:體虛易感冒,慢性病(慢支,哮喘,過敏性鼻炎).四肢關(guān)節(jié)痛。
很多病人因用三伏灸治好多年頑癥
三伏灸的第一個關(guān)鍵是背部肺俞、心俞、膈俞左右共6個穴位.每個穴位一是要找準,二是貼后要有反應(yīng),
三伏灸的第二個關(guān)鍵是藥物調(diào)配.白芥子是主藥,發(fā)皰藥,要炒后才能用,炒白芥子要求剛剛黃,不過黃!過黃則發(fā)皰不佳.不夠黃則發(fā)皰過度,引起皮膚過敏。
找準背部肺俞、心俞、膈俞左右共6個穴位的關(guān)鍵是體位.患者端正坐好.充分露背,雙上肢相擁.含胸拔背.背部雙肩胛崗低點聯(lián)線就是肺俞(第三胸椎),下推二個胸椎為心俞(第五胸椎),再下推二個胸椎為膈俞(第七胸椎).左右相隔三寸(患者一掌).
艾灸常用穴位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屬督脈,在項后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身柱有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diào)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fā)育,現(xiàn)代研究認為,灸身柱可以調(diào)節(jié)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可以防止神經(jīng)衰弱,失眠癥,頭痛的發(fā)作,可以防止疲勞,促進肌體體力的恢復(fù)。灸身柱對小兒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瀉,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對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統(tǒng)的哮喘、氣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養(yǎng)生一言草》載: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jīng)、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
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zhì)、強壯全身的作用,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shù)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zhuǎn)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huán)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于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屬任脈,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中脘穴有調(diào)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甲乙經(jīng)》載:“胃脹者腹?jié)M胃脘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又載:“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玉龍歌》說:“黃疽四肢無力,中脘、足三里。”
實驗觀察發(fā)現(xiàn),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動增強,幽門立即開放,胃下緣輕度提高,空腸黏膜皺襞增深、腸動力增強。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于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較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