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癥
一般治療
尿崩癥西醫(yī)治療
(一)水劑加壓素
尿崩癥可用激素替代治療。血管加壓素口服無效。水劑血管加壓素5~10U皮下注射,作用可持續(xù)3~6小時。這種制劑常用于神智不清的繼發(fā)于腦外傷或神經(jīng)外科術后起病的尿崩癥患者的最初治療。因其藥效短,可識別神經(jīng)垂體功能的恢復,防止接近靜脈輸液的病人發(fā)生水中毒。
(二)粉劑尿崩癥
賴氨酸加壓素是一種鼻腔噴霧劑,使用一次可產(chǎn)生4~6小時抗利尿作用。在呼吸道感染或過敏性鼻炎時,鼻腔粘膜水腫,對此類藥物吸收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和意識喪失的尿崩癥病人,應皮下注射脫氨加壓素。
(三)人工合成DDAVP
(1-脫氨-8-右旋-精氨酸血管加壓素desmopresssin) DDAVP增加了抗利尿作用而縮血管作用只有AVP的1/400,
抗利尿與升壓作用之比為4000:1,作用時間達12~24小時,是目前最理想的抗利尿劑。1~4μ皮下注射或鼻內(nèi)給藥10~20μg,大多數(shù)病人具有12~24小時的抗利尿作用。
(四)其他口服藥物
具有殘存AVP釋放功能的尿崩癥病人,可能對某些口服的非激素制劑有反應。氯磺丙脲可刺激垂體釋放AVP,并加強AVP對腎小管的作用,可能增加小管cAMP的形成,但對腎性尿崩癥無效。200~500mg,每日一次,可起到抗利尿作用。吸收后數(shù)小時開始起作用,可持續(xù)24小時。氯磺丙脲可以恢復渴覺,對渴覺缺乏的病人有一定作用。此藥有一定的降糖作用,但按時進餐可必免發(fā)生低血糖。其他副作用還有可引起肝細胞損害、白細胞減少。雙氫克尿塞的抗利尿作用機理不明。起初作用為鹽利尿,造成輕度失鹽,細胞外液減少,增加近曲小管對水份的再吸收,使進入遠曲小管的初尿量減少,增加近曲小管對水份的再吸收,使進入遠曲小管的初尿量減少,確切機理不詳。對腎性尿崩癥也有效,可使尿量減少50%左右。與氯磺丙尿和用有協(xié)同作用。劑量50~100mg/d,分次服。服藥時宜低鹽飲食,忌喝咖啡、可可類飼料。安妥明能刺激AVP的釋放,也可用于治療尿崩癥。100~500mg,每日3~4次。副作用有肝損害、肌炎及胃腸道反應。酰氨脒嗪也可通過刺激AVP的釋放產(chǎn)生抗利尿作用,每日400~600mg有效。但此要有其他毒副作用而未廣泛使用。
繼發(fā)性尿崩癥應首先考慮病因治療,如不能根治者也可按上述藥物治療。
1.中樞性尿崩癥
(1)病因治療:針對各種不同的病因積極治療有關疾病,以改善繼發(fā)于此類疾病的尿崩癥病情。
(2)藥物治療:輕度尿崩癥患者僅需多飲水,如長期多尿,每天尿量大于4000ml時因可能造成腎臟損害而致腎性尿崩癥而需要藥物治療。
①抗利尿激素制劑
A.1-脫氨-8-右旋精氨酸血管加壓素(DDAVP):此藥為一種人工合成的精氨酸加壓素的類似物,近年已廣泛用于治療尿崩癥,由于其結構中氨基端半胱氨酸脫去了氨基,因而能抗拒氨基肽酶的分解作用,使其半衰期延長為加壓素的3倍以上;另外在第8位上以右旋精氨酸替代精氨酸,則降低了加壓活性,其利尿活性與血管加壓作用由天然抗利尿激素的450和450分別變?yōu)?200和0.5,抗利尿作用加強,而無加壓作用,副作用減少。1-脫氨-8-右旋精氨酸血管加壓素(DDAVP)為目前治療尿崩癥的首選藥物,可由鼻黏膜吸入,2次/d,每次10~20μg (兒童患者為每天2次,每次5U或1次/d,每次10~15μg),肌內(nèi)注射制劑每毫升含4U,1~2次/d,每次1~4μg (兒童患者每次0.2~1μg)。90年代開發(fā)出DDAVP的口服劑型,去氨加壓素(商品名為彌凝),為第1個肽類激素口服劑型,劑量為每8小時1次,每次0.1~0.4mg。由于其價格昂貴,部分患者也可睡前服用1次,以控制夜間排尿和飲水次數(shù),得到足夠的睡眠和休息。去氨加壓素(彌凝)安全性較好,有人報道尿崩癥孕婦服用去氨加壓素(彌凝)仍是安全的,并不構成對嬰兒的威脅。1-脫氨-8-右旋精氨酸血管加壓素(DDAVP)從鼻噴霧制劑轉換為口服制劑(即彌凝)的劑量比例約為20倍。由于個人對1-脫氨-8-右旋精氨酸血管加壓素(DDAVP)反應性不一樣,劑量應個體化,部分病例應用1-脫氨-8-右旋精氨酸血管加壓素(DDAVP) 后因過分的水負荷,可在完全無癥狀的情況下表現(xiàn)有血滲透壓下降,過剩的水排除延遲,嚴重者致水中毒,故建議每天劑量應分2~3次給予,切忌每天給1次大劑量。對于嬰兒和幼童或有中樞神經(jīng)損害的病人在用藥期間,需每天計算液體出入量,以保持適當?shù)某鋈肫胶猓蛘{(diào)整1-脫氨-8-右旋精氨酸血管加壓素(DDAVP)的用量,保持每天有約2h的稀釋尿。
B.長效尿崩停(鞣酸加壓素油劑):每毫升油劑注射液含5U,從0.1 ml開始肌注,必要時可加至0.2~0.5ml 療效持續(xù)5~7天,長期應用2年左右可因產(chǎn)生抗體而減效,過量則可引起水分潴留,導致水中毒。故因視病情從小劑量開始,逐漸調(diào)整用藥劑量與間隔時間。
C. 垂體后葉粉鼻吸入劑(尿崩停):每次吸入20~50mg,每4~6小時1次,長期應用可致萎縮性鼻炎,影響吸收或過敏而引起支氣管痙攣,療效亦減弱。
D.尿崩靈(賴氨酸血管加壓素粉劑):為人工合成粉劑,由鼻黏膜吸入,療效持續(xù)3~5h,每天吸入2~3次,長期應用亦可發(fā)生萎縮性鼻炎。
E.神經(jīng)垂體素水劑:皮下注射,每次5~10μg,2~3次/d,作用時間短,適用于一般尿崩癥,注射后有頭疼、惡心、嘔吐及腹疼不適等癥狀,故多數(shù)患者不能堅持用藥。
F.抗利尿素紙片:每片含AVP 10μg,可于白天或睡前舌下含化,使用方便,有一定的療效。
G.神經(jīng)垂體素噴霧劑:賴氨酸血管加壓素與精氨酸血管加壓素均有此制劑,療效與粉劑相當,久用亦可致萎縮性鼻炎。
②口服治療尿崩癥藥物
A.氫氯噻嗪(雙氫克尿噻):小兒每天2mg/kg,成人每次25~50mg,3次/d,服藥過程中應限制鈉鹽攝入,同時應補充鉀(每天60mg氯化鉀)。其作用機制可能系利鈉大于利水,血容量減少而刺激AVP分泌與釋放,腎小球濾過率減少,適用于輕型或部分性尿崩癥及腎性尿崩癥,長期服用可能會損害腎小管濃縮功能,需長期補鉀,易引起胃腸道副反應、血糖、血尿酸水平升高。
B.氯磺丙脲:每次0.125~0.25g,1~2次/d。服藥24h后開始起作用,4天后出現(xiàn)最大作用,單次服藥72h后恢復療前情況。其作用機制可能是增加遠曲小管cAMP 的形成,刺激下丘腦視上核或神經(jīng)垂體促進 AVP 的合成與釋放。也有人認為該藥可加強AVP作用于遠曲小管上皮細胞受體,從而增加AVP的周圍作用,其副作用為低血糖、白細胞減少、肝功能損害、低血鈉或水中毒。與氫氯噻嗪(雙氫克尿噻)合用可減少低血糖反應。
C.氯貝丁酯(安妥明)(atromid-s,或clofibrate):用量為每次0.5~0.75g,3次/d,24~48h迅速起效,可使尿量下降,尿滲透壓上升。本為降血脂藥物,其抗尿崩作用可能是興奮下丘腦分泌釋放AVP或可能延緩AVP 降解。與DDAVP合用,可對抗耐藥,長期應用有時可致肝損害、肌炎及胃腸道反應。
D.卡馬西平(酰胺咪嗪,carbamazepine,tegretol):本為抗癲癇藥物,其抗尿崩作用機制大致同氯磺丙脲,用量每次0.1g,3次/d,作用迅速,尿量可減至2000~3000ml,副作用為頭痛、惡心、疲乏、眩暈、肝損害與白細胞減低等。
E.吲噠帕胺(壽比山):本為利尿、降壓藥物,其抗尿崩作用機制可能類似于氫氯噻嗪(雙氫克尿噻),用量為每次2.5~5mg,1~2次/d。用藥期間應監(jiān)測血鉀變化。
2.腎性尿崩癥
由藥物引起的或代謝紊亂所致的。腎性尿崩癥,只要停用藥物,糾正代謝紊亂,就可以恢復正常。如果為家族性的,治療相對困難,可限制鈉鹽攝入,應用噻嗪類利尿劑,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如吲哚美辛(消炎痛),上述治療可將尿量減少80%。
3.其他治療
(1)病因治療:如手術切除腦瘤,治療全身性疾病等。
(2)飲食方面應限制鈉鹽、咖啡、茶類,并適當補充糖、蛋白質(zhì)與多種維生素等。
(二)預后
由輕度損傷及感染引起的尿崩癥可完全恢復。腫瘤等病因引起者較不易完全治愈。原發(fā)性尿崩癥一般屬永久性,須堅持服藥治療。對于繼發(fā)性尿崩癥,則應在處理原發(fā)病變時,如腫瘤、手術等,預見到發(fā)生尿崩癥的可能性,并盡量避免之。
近來有報道認為中樞性尿崩癥可導致骨量減少甚至骨質(zhì)疏松,用二磷酸鹽治療可改善這一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