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ngy發(fā)源于新西蘭,使用的繩索是橡皮繩(具有無限的伸縮),有可變的掣動系統(tǒng),能控制大伸縮距離。它的特點是比較低的速度,比較高的反彈,感覺平穩(wěn),特別適合綁踝跳。
蹦極(bungy/bungee)一詞應(yīng)該是一個極好的音譯詞,在香港、臺灣地區(qū),人們音譯為“笨豬跳”(粵語),作這種譯法的人大概是認為,如果一個人不笨的話,是斷然不會去進行這種“慘烈”的活動的吧。然而,當(dāng)這項運動從它的起源地發(fā)展到世界各地,就受到人們普遍的歡迎,甚至一些極限運動愛好者還要將自己的婚禮儀式放在蹦極塔上進行,一旦“禮成”,就縱身一跳,以示愛情的熱誠與忠貞。而去蹦極的人非但不會被稱作“笨豬”,反而能夠拿到“勇敢者證書”。
發(fā)展歷史
蹦極的發(fā)展歷史是大約在公元500年前后,在南太平洋瓦努阿圖群島的BUNLAP部落。一個土著婦女為了逃避丈夫的虐待,而爬上了一顆很高的可可樹,把當(dāng)?shù)匾环N具有彈性的蔓藤牢牢的在腳踝上綁住。然后她就威脅她的丈夫必須要從樹上跳下來,可是沒想到的是,她的丈夫就爬上了樹,也跟著她跳了下去,結(jié)果是柔嫩的蔓藤救了女人的命,而暴虐的丈夫卻死了。此后,將蔓藤綁住腳踝從高處跳下成了當(dāng)?shù)匾环N獨特的風(fēng)俗習(xí)慣。他們依山建起一座座由樹 樁和蔓藤捆扎而成、20—30米的高塔,年輕的男子從上面俯沖而下,象征他們步入成熟,向他們信奉的圖騰,祈愿部落的平安和豐收。
這種形式后來傳到英國,被作為皇宮貴族的一種表演,表演者須穿燕尾服,頭戴禮帽。首次使用橡皮繩蹦極,是在美國。1954年,有兩位地理學(xué)家來到彭特科斯特島進行科學(xué)考察,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島上居民的這個奇怪風(fēng)俗。他們在科學(xué)考察報告中對“俯沖跳”作了這樣的描述:題為《南太平洋上不可思議的跳躍》,“在蓬特科斯特島上,當(dāng)?shù)厝嗽诟卸鞴?jié)爬到山間的塔頂上,身上系一根繩子,頭朝下地跳下來。”從此,蹦極運動的雛形被傳播開了。
1970年,地理學(xué)家們再次來到這個小島,攝影家兼作家卡爾·穆勒成為第一個嘗試這種令人心顫活動的外來人,他形容自己從25米高處躍下時,奇怪地感覺自己似乎停止了思維,極度興奮后,身體稍有些不適應(yīng)。1979年4月1日,英國牛津大學(xué)冒險俱樂部成員從當(dāng)?shù)?45英尺高的克里夫頓橋上利用一根彈性繩索飛身跳下,拉開了現(xiàn)代蹦極運動的帷幕。
但蹦極跳的真正發(fā)揚光大是在新西蘭。早在1988年,A · J ·賀克特和克里斯·奧拉姆在新西蘭成立了第一家商業(yè)性蹦極組織反彈跳躍協(xié)會。賀克特更是從埃菲爾鐵塔上跳下,因而更加引起了世人對蹦極跳的興趣。同年,約翰·考夫曼和他的弟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也成立了一個商業(yè)性的蹦極機構(gòu)。約翰本人就是被電視上的蹦極表演吸引到這個行業(yè)中來的,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他們就吸引了1萬6千人,每人花費99美元來參加蹦極跳,并把蹦極發(fā)展到大橋式蹦極、飛機式蹦極等多種形式。1990年,又開創(chuàng)了熱氣球蹦極跳。
從此大力推廣這一運動。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都已建立了蹦極跳運動基地,例如新加坡、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一些歐洲國家。1997年5月1日,蹦極跳首次傳入中國。
在臺灣蹦極被翻譯成中文名稱"高空彈跳",臺灣有高空彈跳俱樂部,一般采用吊車式或吊橋式。位於桃園縣復(fù)興鄉(xiāng)的大漢溪吊橋,經(jīng)常舉辦高空彈跳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