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床,鏡子中映出的臉龐似乎比昨晚腫脹了一些;午后時光,即便不做什么體力活,也感到四肢沉重,精神不振;晚上更是容易覺得身體某個部位涼涼的,或是偶爾一陣陣的燥熱……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jié),其實都是體內濕氣作祟的信號。中醫(yī)理論中,濕氣是一種常見的致病因素,而它又分為痰濕、寒濕和濕熱三種不同類型。了解自己的體質類型,才能對癥下藥,讓身體恢復輕盈與活力。痰濕寒濕還是濕熱怎么區(qū)別?接下來,只需簡單的6招,就能幫大家輕松分辨,是哪一種濕氣在悄悄影響你的生活質量!
一、輕松分辨6法
1、觀察舌象
中醫(yī)講究舌診,小小的舌頭藏著身體的大秘密。濕熱體質的人,舌苔通常偏黃膩,舌質紅潤;寒濕則表現為舌苔白膩,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至于痰濕,舌苔同樣白膩,但往往舌體較大,舌邊的齒痕更為明顯,有時還伴有厚膩的舌苔。
2、感受體溫
寒濕體質的朋友,常感覺手腳冰涼,即便是在溫暖的室內也難以暖和起來,而腹部、背部可能更容易感到冷;相反,濕熱體質的人則容易出汗,尤其是夜間盜汗,且手心腳心經常是溫熱的,甚至會有潮熱感。
3、留意排泄物
聽起來有點尷尬,但排泄物是判斷濕氣類型的直觀依據。濕熱者往往大便粘膩不爽,顏色偏深,小便短赤;而寒濕體質則可能出現大便稀溏,小便清長;痰濕體質的人大便也可能粘膩,有時伴隨痰多。
4、關注體形變化
濕氣重往往與肥胖息息相關。痰濕體質的人容易形成中心性肥胖,即腹部脂肪堆積;濕熱體質雖然也可能體重偏高,但更多表現為肌肉緊實而非松軟的肥胖;寒濕體質的人則可能因為新陳代謝減慢而逐漸發(fā)胖,但這種胖多伴有水腫現象。
5、精神狀態(tài)與口味
濕熱體質的人容易煩躁易怒,睡眠質量不佳,偏好涼食;寒濕體質則常常感到疲乏無力,喜溫怕冷,飲食上更傾向于溫熱食物;痰濕體質的人除了乏力外,還可能記憶力減退,嗜睡,飲食上無明顯偏好,但消化能力較弱。
6、皮膚與關節(jié)表現
濕氣過重還會影響皮膚和關節(jié)。濕熱體質可能出現痤瘡、濕疹等皮膚問題;寒濕體質則容易有關節(jié)疼痛,尤其是在陰雨天更為明顯;痰濕體質的皮膚可能顯得油膩,毛孔粗大,有時伴有皮膚瘙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