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做法的好處,比較便于掌握。但是就怕雜念太多,腦子不斷地思考問題,此起彼伏,按下葫蘆又起瓢,弄的不可招架,一加急躁,雜念更多。所以還不算是上善的方法,但在一般人可以試行,短時間內(nèi)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
2、收回忘掉
這種方法,屬于心法,需要有點悟性才能做到。靜坐之時如有雜念,即用微意收歸身內(nèi),然后忘掉,一忘而雜念自無,可以想象自身如同大冶洪爐,熔化一切物我念想,所有雜念如似雪花片片,入爐即為消熔。這樣雜念生出,即收歸身內(nèi),“忘”了之后,化為烏有。遂生遂收,遂收遂忘。漸漸導(dǎo)心入靜,自臻清靜無為之妙境。
為什么說修煉需要悟性,這個“忘”字需要“悟”(領(lǐng)會)了才能做到。所謂“忘”,非是一般人什么都不知道的傻忘,乃是對于自我心性層次的一種調(diào)節(jié),即由雜念叢生的心境,移入一念不存的靜地。馬丹陽祖師曾言:“心者,非同貓狗蠢然無心也。務(wù)在存心于清靜之域,而無邪心也。故俗人無清靜之心,道人無塵垢之心,非所謂俱無心而與木石同也。”
這種方法,是一種易簡法門,即不加任何意念,自衛(wèi)然入靜。假若浮游亂想,縈繞心懷雖然雜念不重,但是暗里許多,一時分辯不清,如同亂絲無頭,用“有念即止”法難以清理,用“收回忘掉”法難以控制。這時就不用管他,只須自己靜坐不動,順其自然,聽其自生自滅。
只要自心將其置之不理,這些雜念也就成為“假想”,因為念自心生,心中靜坐不理,雜念失去市場,也就無奈我何,只有仍歸自心,化為靜念。在做功中只要身體穩(wěn)坐不動,任他雜念自動起伏,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 “假想”之后,雜念自然也就平息下去,而自然歸于靜境。中間猛然一覺,心念全消,此時身心自靜,舒暢難言。
就象不聽話的孩子,淘氣玩耍,大人勸其回家安分,反而和大人較勁,這時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了后,無處可去,不用勸說,自然乖乖地回家了。這種順其自然的辦法,有一點須要注意,倘若惡念,必須馬上用第一種方法除掉,決不姑息,否則其害更強烈。
以上幾種辦法,以末一種方法為上善之法,第二種辦法為中善之法。因為練功夫的時候,雜念紛擾,已經(jīng)夠人厭煩,再加上去除雜念這個心念,又是一個念頭,譬如兩個人在那里吵架,已經(jīng)鬧得不可開交,難分難解,旁邊又添上一個強制勸架的人,三個人鬧成一團,如何能夠解決問題?勸和原是好意,總要等他們二人火氣將消,再用巧妙的手段打動人心,則一勸自然平息。如果勞神費力,強迫壓制,手段未免太拙。但是這些用法都要因勢利導(dǎo),如果兩人爭吵激烈,非用強迫不可制止,也未必不可強制使之平息。比較起來,上述的三種方法,第一種“有念即止”,屬于意念法:第二種屬于“收回忘掉”,屬于微意法;第三種“順其自然”,屬于無意法,我們練習(xí)止念入靜的功夫,
當(dāng)然以不動意念(或微用意念)者為優(yōu)。故以第一種為下善,第二法為中善,第三法為上善。根據(jù)實際情況可以選擇使用。
從神經(jīng)生理學(xué)角度來看,各種內(nèi)外刺激引起的神經(jīng)沖動都可經(jīng)腦干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等組成的非特異投射系統(tǒng)彌散地傳導(dǎo)到大腦皮層,引起廣泛的興奮,起到維持清醒的作用。所以各種具有阻斷這一神經(jīng)沖動傳導(dǎo)的措施,都有促進入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