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博大精深。她的“博大”,在于其特有的哲學、美學、健身、養(yǎng)性、娛樂等功能;她的“精深”則在于其奧妙無窮的攻防技法。
因此,習練太極拳者除了強身健體,休身養(yǎng)性的目標之外,大多希望自已在技擊領域有所造詣,希望達到舍己從人,以柔克剛,避實擊虛,后發(fā)先至,化打合一……
“四兩拔千斤”乃至“挨著何處何處擊”的效果。許多人甚至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而窮其一生的追求,揮灑了數(shù)十年的汗水。
但由于方法不對頭,大多數(shù)的太極拳愛好者很難將自己的拳架功夫與技擊功夫統(tǒng)一起來,事實上拳架功夫與推手實戰(zhàn)應該是一個統(tǒng)一體,應該是“練拳就是推手,推手就是練拳”。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首先要做到的應該是“拳式定型”。
所謂“拳式定型”,就是說無論是練拳還是實戰(zhàn),無論在什么場合、遇到什么樣的對手,面對什么樣的來力和勁路,你的動作都不會走樣、你的架式都不會變形。
就像前輩大師們一樣,手、肘該在哪里定位就定在哪里,已養(yǎng)成習慣,無論是練還是用都不會有幾分差別。
“拳式定型”是一種正確的訓練方法,是希望獲得太極功夫的人們首先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那么“拳式定型”的內(nèi)涵是什么呢?
如何才能做到“拳式定型”呢?“拳式定型”實質(zhì)上是對身體各個部位的運動規(guī)律有一個特殊的、規(guī)范的、嚴格的要求,這里規(guī)納如下。
如何做到太極拳拳式定型
一、走手
在技擊對抗中,手是前面的第一道防線。手的動作好壞將直接影響戰(zhàn)斗的結(jié)果。所以應該把走手放在首位。拳論云:“以手運行止物,必得剛氣行乎其中。”
太極拳中的聽勁、引化、擒拿、打擊等等雖然并不完全靠手,但是手無疑是為靈活和有效的部位。
走手有如下優(yōu)勢
手為臂之梢節(jié),梢節(jié)引動,有利于沉肩墜肘,身肢放長。
走手增強了梢節(jié)意識,有助于棚勁和螺旋勁的增長。
梢節(jié)意識增強,有利于周身的放松、協(xié)調(diào)。
勁運梢節(jié),則啟動快,變化迅速,勁力靈脆。
梢節(jié)領勁,容易把握勁點,打擊穩(wěn)、準。
走手蓄勁短,連續(xù)打擊不需要更多的準備時間,事實上第一次打擊就是第二次打擊的準備。手為臂之梢節(jié),指尖為手之梢節(jié),走手關鍵是走梢節(jié)。
一走手,指尖第一節(jié)一定要先走,然后第二、三節(jié)按順序跟上。就像走纏絲勁一樣,小指領勁先走,其它手指遞個跟上。手走得好不好,差異就在是不是先走了第一節(jié)。
不走指尖,你怎么也抓不緊對方;走了指尖,就有了“卷”意思,即便是沒有抓住對方,也有個“卷”的余味在別人身上。
二、肘定位
太極拳的行拳走架乃至技擊實戰(zhàn)中,肘永遠在做著向外伸展的、膨脹的運動,做著一個拉長肩部的運動。
肘基本上是定位在身體的一側(cè)保持一個相對的位置,不僅要始終做到“腋下空”,還要保證大臂與肋間的夾角不作大的改變。手走的幅度和身體不會同步,但肘是可以同步的。
肘的根在肩,練習和對抗時都要有根,不能漂浮,也就是說要始終保持沉肩狀態(tài)。
肘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為前面的手輸送了武器、彈藥,支持手更靈活地運動;還要幫助后面的肩拉長,墜肘沉肩,穩(wěn)定平衡。什么時候“肘定位”破壞了,那么肘就會漂浮,肩就會架,手就會丟,身法就會渙散。
太極拳運動中人體有五張弓——雙臂弓、腰弓、雙腿弓。弓背撐起的力量大,肘正是臂弓的弓背,所以一定要保持弓背飽滿,弓弦繃緊的佳狀態(tài)——即肘定位。
一旦弓背飄了或丟了就一定是弦斷了或弓斷了―――肘起大、小臂間的夾角變小了,謂之弓背斷了;肘夾手臂失去了撐力叫弓弦斷了。(有關弓、弦的詳細論述見另一篇論文“論身備五張弓”)
三、沉肩
練太極拳時意念上要求身體松柔。松柔的標準是在周身棚勁不丟的情況下放松。人們往往松柔不下來就是因為肩松不下來。肘向上架肩,肘向下聳肩,用僵力時扛肩,臂無力時懈肩, 是常見的毛病。
當遇上對方采、拿、打、摔等外力時,出于自我平衡的本能,可能被迫向上翻肩,肩一翻人就要受制,腳底下也飄起來了。這些不僅是學習太極拳架的障礙,也是技擊中的隱患。
扛肩架肩時肘容易飄,聳肩懈肩時腋下就不空了,只有沉肩才能接牢肩部與臂部,使臂生根,從而由墜肘與沉肩的結(jié)合達到肢體放長。如果兩臂都做到了走手、沉肩、乍肘,上肢就是兩張飽滿的弓。
所以要時時注意沉肩,保持沉肩墜肘,將肘與肩部拉長到大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