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法體現(xiàn)了“不用力”
楊澄甫先生所說的“用意不用力”,對于真正的太極拳傳承者而言可說是太極拳生命象征的要領(lǐng)。
楊澄甫先生所說的這種“力”,用現(xiàn)代運動解剖學(xué)的語言說,就是運動肢體局部肌肉緊張收縮所引起的一種生理反應(yīng),是骨杠桿性質(zhì)的力。而太極拳所追求的則是人體中由腳而始傳遞性的力量,用現(xiàn)代運動力學(xué)的語言說。
就是“動量傳遞”,近代太極拳家則將其稱為“氣”,這“氣”也包括了“勁”,當(dāng)然這“勁”是與外家拳所說的“勁”不完全相同的特殊的“勁”。
運動力學(xué)與太極拳實踐證明,《楊氏老譜》與鄭曼青等先生的著作也指出:這種特殊的“勁”不僅與“力”是“大異”的,而且是與“力”不能共存的;要得到這種“勁”,必須“不用力”,也就是要消除局部骨杠桿性質(zhì)的力。
這樣的“不用力”才能如楊澄甫先生所說能夠“則得真正內(nèi)勁”。而有了“內(nèi)勁”的這種“不用力”之動就不同于與撥浪鼓轉(zhuǎn)動帶動鼓繩之動相似的甩手了,這種手之甩動的動力是身體的旋轉(zhuǎn)慣性力量,手臂之內(nèi)是沒有力量的。
而有了太極拳之“氣”和“內(nèi)勁”的太極拳法、“不用力”的運動中的手臂,是可以感覺到手臂之內(nèi)傳遞著力量,也就是起于腳的“氣”或“勁”的,會感覺到手臂是被這“氣”或“勁”所作用動的,不是慣性所作用動的。
這就是說,太極拳所追求的太極拳法、“不用力”是與“由腳而腿而腰”不可分離的。
但是,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不知道太極拳的“不用力”是這樣的意思,有很多人分辨不清怎樣才是太極拳的“不用力”。
很多人明明用了力,手臂明明是由骨杠桿性質(zhì)的力所作用動的,卻以為自己是“不用力”的,或者強(qiáng)詞奪理地說自己是“用勁”,甚至說是“用意”。
其實,因為用力必然表現(xiàn)為沒有由腳而起的勁力、可以使外力有一定著落的肢體的僵硬和自動的“動手”,而“不用力”則必然反映為手的勁力由腳而起、手不是身體的旋轉(zhuǎn)慣性所帶動、外力不能著落、沒有主動的太極拳法。
可見這樣的太極拳法就是“不用力”好的體現(xiàn)和鑒別標(biāo)準(zhǔn)。
太極拳法體現(xiàn)了“松凈”
太極拳所有的功效,無論是健身還是技擊,根本都是放松;越放松各種效果必然越好。所以,太極拳要求“徹底的放松”,稱為“松凈”,李雅軒先生稱其為“大松大軟”。
當(dāng)然這是一種模糊概念的近似表述,因為一般概念的“肌肉放松”,其解剖學(xué)實質(zhì)就是肌纖維松弛,也就是肌纖維不收縮緊張;而肌纖維不收縮緊張只能是不用力,肌肉越放松也必然是肌肉越不用力。
借助精密科學(xué)儀器的測試精確而言,人要達(dá)到徹底的放松也就是徹底的不用力,那就只有處于躺下的狀態(tài)才有可能實現(xiàn)。
可見所有運動所謂的“放松”與精密科學(xué)儀器測試的“放松”是不同的,都是相對的“放松”。
太極拳的“放松”又是與非太極拳的武術(shù)所謂的“放松”不同的。
太極拳的“徹底放松”首先是指在維持雙臂懸置的某靜態(tài)姿勢前提下肌纖維大限度的松弛,然后是指追求不使用骨杠桿性質(zhì)的力而使用傳遞性的力形成動態(tài)姿勢,從而仍然盡量保持這種大限度的松弛。
太極拳這種大限度的松弛同所有武術(shù)相比較接近一般概念的大肌肉放松,按照數(shù)學(xué)近似計算將其稱為“徹底的放松”、“大松大軟”是完全符合科學(xué)和客觀事實的。
太極拳界中幾乎沒有人不主張“放松”,有很多人自稱“放松”,有很多人反復(fù)地論述“放松”。但是,很多人發(fā)現(xiàn)許多所自稱的“放松”和所認(rèn)為的“放松”,其實并沒有放松,有很多人所論述的“放松”并不是太極拳的“放松”,有的人把氣功靜態(tài)的“放松”與太極拳動態(tài)的“放松”混為一談,而又有的人畫蛇添足地神化太極拳的“放松”。
那么,如何做到和正確鑒別太極拳的放松呢?從生理、解剖學(xué)上可以知道,放松是與用力成反比的,用力又必然是肌肉的拉長與縮短收縮或等長收縮所引起的,必然反映為“動手”與僵硬。
因而,“動手”和僵硬越少也就是“放松”越多,而既柔軟又太極拳法就必然是太極拳所謂的“徹底的放松”,也就是“松凈”了。
所以,太極拳法就是一個做到和鑒別“松凈”的很客觀、直觀、準(zhǔn)確、具說服力的標(biāo)準(zhǔn)。
太極拳法體現(xiàn)了“柔軟沉重”
太極拳法體現(xiàn)了“松”,正如楊澄甫先生所說的“如能松透即是沉”。
所以,楊澄甫、李雅軒、陳微明、鄭曼青先生等太極拳家在他們的著作中以及有關(guān)近代太極拳家的軼聞中都反映了太極拳技高者的手臂給人的感覺是“如綿裹鐵”般的“柔軟沉重”,甚至鄭曼青先生說:“吾師澄甫之臂,其重過于常人不啻十倍。”推手真正遵循了太極拳的法則,做到了太極拳法,別人就會既“終不得力”又有“柔軟沉重”的感覺。
如果別人主動用力越大,由于太極拳法中的“四兩”之力作用相對越微小,被動成分相對越大,“沉”也就越明顯,這手臂就越會使別人感到就像是斷臂那樣重甸甸的,尤其往上抬就像是抬浮在水中的一條圓木似的更加沉重?,F(xiàn)代太極拳界有的人畫蛇添足地神化太極拳,奢談手與別人接觸使別人什么也感覺不到的所謂“松空”。
這種所謂的“松空”就是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中批評的“毫不著力,浮如鵝毛”的“雙浮”,是“連十歲頑童也打不倒”的拳病。
太極拳法明白地反映了“被動”,“被動”顯然是不可能表現(xiàn)為這種什么也感覺不到的所謂“松空”的。
所以,太極拳法明白地暴露了這種所謂“松空”是根本不符合太極拳理的偽說,反映了“柔軟沉重”才是太極拳的真功夫,才是太極拳“松凈”的特征性表現(xiàn)。
太極拳法的“柔軟沉重”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使人感到其全身動作不論是十分緩慢的還是非常疾快的都有一種由腳至手抽絲樣的整體性,反映出一種似乎勻速的渾厚穩(wěn)重;初步達(dá)到了太極拳法,手臂還會尤其自覺明顯的沉重,手臂的活動會有如在水中游泳似的有阻力感。
而手臂主動動作,手臂則始終不會有自覺沉重與移動遇到阻力的感覺,而主動動作用很大的力會給人快慢飄忽的感覺,用小力飄忽輕浮更加明顯,正如楊澄甫先生所說:“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所以,太極拳法與“柔軟沉重”是可以相互反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