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術,名為拳,實乃道家之“行功”耳!功便是太極一氣,是內功,進而形成胎息。神氣結合形成內丹,太極拳是丹道周天,其修煉的過程:煉精以化氣,煉氣歸神,神氣合爐,以下根據(jù)筆者的體會分步講解:
第一步 煉精化氣(固本培元)
修煉內功身法是關鍵,身正體自松,體松氣自通,具體到身上,身體自然站立,頭頂懸起,先把脊柱拉開,大椎向上領勁,有后貼衣領之意,尾骶骨向下松垂,并向前卷勁。
拳云:“豎尾”,上下一對稱拉成一個整體,它是拳中一身備五弓之“身弓”,如此修煉氣功督脈之門也就打開了。
再將兩肩根、胯根松開往回縮勁,自然胸空腹松,掌握好以上要領,身體隨呼吸慢慢下降,兩手松垂與兩腳合住勁,兩腿膝蓋上提至丹田氣海,全身亦著意于丹田,這叫做“虛領頂勁,氣歸丹田”,再用呼吸鍛煉之,呼吸為何?道家內丹學稱呼吸為“風”。
有了風,再用“火”,火有“武火”、“文火”,實際上就是用意的輕重,青壯年人用武火出功較快,中老年人以調氣養(yǎng)氣為主,當用文火。
為了打好基礎,培育先天元氣,再用意向后命門吸,毫不勉強,然后守住片刻,隨著煉功程度的加深吸得時間來越長,吸得時間越長蓄的氣越充足,自會感覺到后腰有膨脹感,這就是煉精化氣的開始“腎間動氣”。
待后丹田氣充實以后,再以意導氣沖向前丹田,這樣由后丹田到前丹田,再由前丹田到后丹田,周而復始,如同拉風箱一般,炬到一定程度,稍微一用意,前后丹田就象長江。
大海之水一樣動蕩不息,形成鼓蕩氣;在這個基礎上,再以意導氣,順時針轉圈越轉越大,至無限大,逆時針轉圈越轉越小,小到無內,此步功為“內轉呼吸”。
隨之,帶脈之氣也逐漸充實起來,功夫再深入,稍一用意前后丹田及帶脈便同時充實起來,這就是整個煉精化氣的過程。
我們都知道,打太極拳,腰腹為太極,太極便是一氣,一氣便是太極,有了太極一氣,盤拳時才能真正體會到用腰,太極拳的運動能做到腰為主宰,才能做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第二步 煉氣歸神(心死神活)
上一步煉精化氣的鍛煉,煉的是前、后丹田及帶脈,道家百日筑基功稱之為元精煉成元氣,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煉氣化神的修煉,下手之功是松開中丹田,使中丹田與下丹田相呼應,才能夠養(yǎng)自身的中氣。
具體煉法:先以意導氣,把前、后丹田及帶脈充實起來,再以意吸膻中部位,吸向背部,吸得時間越長胸部感覺越開闊,隨著功夫的深入,胸部空得像無底洞一樣,相對我們的背部便鼓脹起來。
打拳、行功叫“神通于背”,道家功稱之為“龜息”,如此,中丹田煉開。
隨著中丹田的煉開,下丹田好象沒有了氣,產(chǎn)生空、大之感,使下丹田之氣(實氣)便成了活氣,此時,稍一用意,胸、腹便有松、空之感,這就是拳論上所說的“胸腹松凈氣騰然”。打拳不是講一身備五弓嗎?
此步功成后,用意一吸氣便到弓背上,猶如捕鼠之貓,蓄而待發(fā)。這時,仿生的能力很強,仿貓像貓,仿猴像猴,仿虎像虎,感覺自己特別靈機。
在這個基礎上,再松開玉枕穴,合靈機于頂,上丹田之元神才能出現(xiàn),(此步功無明師指點不可輕煉,以免出偏),在行功時,尤其是夜間,眼前時常出現(xiàn)光感,這就是“性光”,神氣一領,手、眼、身、步無所不到,之所以太極拳叫“神拳”。
第三步 神氣合一形成混元
通過上一階段的鍛煉,靈機出現(xiàn),我們不但要用,還要會養(yǎng)靈機、養(yǎng)神,如何養(yǎng)?唐道子“授秘歌”后一句“盡性立命”,實際上就是性命雙修。性即神,命即氣,神、氣相合才能成神。
修煉方法:行功時產(chǎn)生靈機,要神宜內斂,將其深深地潛于丹田氣海之中,潛得越深,上身就越發(fā)空,越空神與氣結合得越好。
如此,神歸氣、氣歸神,氣歸神,神歸氣,經(jīng)過長時間修煉,便形成道家所謂的“內丹”、“圣胎”。實際上也就是“小周天”。
因為我們盤拳、行功時講一動無有一動,運行的是大周天,所以還要將下部(胯以下)按中有提提至丹田,這叫做采地氣;如此上盤之神、中盤之氣連同下盤結合成一個整體,如同孩童未出生之形狀,混元一氣成矣。
以后在行功時,無論多么復雜的動作,只有一動、一靜的要領,動之,神領形動,氣往回縮,叫做“動之則分”;靜之,神、氣、形歸于氣海,叫做“靜之則合”。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也就是太極拳的“開合”。武式太極拳論講“能懂得開合,才能用功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從而走向太極拳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