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練習太極拳來說,是比較的對立統(tǒng)一的,不僅要知道它的陰陽理論,還要知道怎么去用理論結合實踐。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些矛盾中是有主次之分的,而且也互相聯(lián)系著的。
在太極拳中腰是很重要的,無論對于太極拳中的拳架還是其它的都很重要。
腰與四肢就是如此。太極拳尤為重視腰勁。拳論一再強調說:“腰為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間”、“命意源頭在腰隙”、“緊要處全在胸中腰間運化”等。對于這些理論要認真揣摩,在實踐中漸悟其理。
腰是身體上下轉動的關鍵,對全身動作的變化,調整重心穩(wěn)定及推動勁力到人體的各部位,腰部都起著主要作用。太極拳內勁的運轉是通過腰脊帶動四肢運轉的。所以,拳論講“主自穹于腰”、“腰為車軸,氣如輪”,強調腰部直豎,穩(wěn)定,圓轉。初練太極者,常出現(xiàn)練腰不符合要求的病端。
有這樣的一個說法那就是低頭彎腰,傳授不高,突出了腰的重要性。
腰脊不能節(jié)節(jié)放松,用勁過大而挺直,或軟弱無力,忘記了身為主弓的要求,腰胯不松,與下肢不能連接,有突臀松肛之病。襠口不開,夾為人字襠 口,既不圓,又不虛,不能與上肢組合。
怎樣糾偏呢?要特別注意腰脊上聯(lián)絡的大穴位。頭頂?shù)陌贂?,臍后的命門穴,尾骨的長強穴。
百會穴虛頂。陳鑫四卷中講:“拳自始至終頂勁不可失。一失頂勁,四肢者無所附麗,且無精神,故必須領起,以為周身綱領。”若要身法中正必須從頭開始,既不要用勁力實頂,也不能不頂,或頂偏。要用意念指導百會穴輕輕上提,使頭垂直。脖頸要放松自然,決不能因頭頂肩沉,使脖頸僵硬。
在太極拳中頂勁不是絕對的,對于身法來講也有傾斜彎腰的動作。
如“擊地捶 ”,“掃堂腿”,“撇身拳”等勢。這些動作,只要意頂不失,重心與力點不偏,仍然保持上下相隨,內勁自通,也是符合頂勁要求的。
腰后的命門穴,它位于后腰背部,在第二腰椎棘突下,相當于兩額前上棘的連線中點,向上數(shù)兩個椎體,便是本穴。
命門穴與腹前氣海穴(即中丹田)相呼應,當呼氣時,氣沉丹田,發(fā)勁時后脊命門穴要微往后撐,與前腹丹田鼓蕩配合,產生內勁。
身法虛靈的變換,關鍵在以腰脊命門為軸心的左右腰隙(兩腎)的抽換。腰隙向左抽,則左實而右虛。腰隙向右抽,則右實而左虛。意導呼吸,內氣潛轉,路經(jīng)腰脊運行四肢,反復循環(huán),久練源動腰脊轉股肱,內勁不令人知。實踐證明命門穴是調節(jié)全身平衡的軸心,發(fā)力的樞紐。技擊須細研命門穴。
長強穴,位于尾骨尖下半寸,約在尾骨尖與肛門的連線中點(屬督脈中的穴位)。它是上下經(jīng)絡的通道。氣沉丹田要有長強穴的幫助,肛門要緊縮上提,長強穴隨收臀、松腰落胯的動作,要向前合勁,有朋托腹部丹田之勁。上下肢用勁力,要松緊辯證使力。特別是定勢更應注意。決不能放松泄氣,只能提襠有助丹田內氣團聚。
陳式太極拳獨特的纏絲勁,主要在于總樞紐腰部的螺旋轉動,例“掩手肱拳”的發(fā)勁,雖四肢都有纏絲勁,但是,主要功能在于腰部的瞬息擰轉。
朱天才大師講:“腰在陳式太極拳中有三種不同的運用方法。在練柔勁時,要活腰,起到圓活作用;在練發(fā)勁時,要擰腰,起到爆發(fā)力強、速度加快的作用;定勢時,要塌腰,起到穩(wěn)定下肢,氣收歸于丹田的作用。”
怎樣求達三種不同的運用方法呢?
練習拳架時,先用意練習塌腰,定勢要內氣下沉于丹田,下肢開襠 ,合襠,提襠。腰脊自然松沉,命門穴微后撐。肋骨以下的肌肉放松,決不能繃緊。要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只有發(fā)勁的一剎那間,腰圍才立即 繃緊,發(fā)勁后立即放松。
活腰練習。要隨外形動作而動腰胯?;蜃笥肄D動,或側旋轉動,或立圓折疊。要先慢速配合外形動作活腰。要勢勢揣摩,然后再加速活腰練習,能做到快慢以腰為主宰,腰纏絲促進四肢的纏絲,終求達朋柔勁。
擰腰練習。這是發(fā)勁畫圓出方點的加速動作。先按照拳架特定的發(fā)勁動作練習。如“掩手肱拳”、“青龍出水”、“擊地捶”、“護心拳”等。練習時要注意起點,中點,落點。起點腰部要放松,意念集中,勁力積蓄于丹田。中點是在放松的基礎上,腰腹要分清虛實。落點腿蹬,腰繃,腹實,猛沖。動作要快如閃電。瞬息間,腰部要產生兩種功能,送力功能和穩(wěn)定重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