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太極拳是內功拳,在太極拳的技擊中可以體現的出來,太極拳的技擊術是以自身的內氣為修煉的。技擊是在太極實戰(zhàn)中進行的徒手的技擊,太極技擊首修的是內功。然后內功的修煉就是盤架子。
練習太極拳需要的是耐心和心靜,這是練習太極拳必要的前提,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學習太極拳。
太極拳的基本鍛煉方法
內功鍛煉
太極拳是內功拳,太極技擊術是以內氣(內勁)為修煉之本,以易經太極陰陽為理,以古代兵法奇正相生為據的搏擊術。太極技擊術首修內功,太極拳家修煉內功的具體方法主要是盤架子。前賢有言:“研究此道者,須經過一定之程序與相當之時日,雖然良師之指導,好友之切磋,固不可少,而緊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鍛煉。否則談論終日,思慕經年,一朝交手,空洞無物,依然是門外漢......”太極拳盤架了,不但是鍛煉習者手眼身法步外功的重要手段。更是修煉精氣神內功的主要途徑。
太極拳在走架時,講究立身中正、松肩墜肘、含胸塌腰、松胯屈膝、氣沉丹田,以身體的螺旋帶動四肢的順逆纏絲。以螺旋纏絲法運中氣于全身,使之氣血充盈,精氣飽滿,內勁渾厚。太極拳就是氣功,太極拳家修煉的功法很多,但是修煉的核心是“內氣”(內勁)。拳論曰:“心勁一發(fā),而周身之筋脈骨節(jié),無不隨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發(fā),故曰內勁。”
如今練習太極拳大多數的人都是不講氣法的,都講氣沉丹田。
其實打太極拳只講“氣沉丹田”和“丹田內轉”不全面。氣要“沉”,也要“提”,光講“沉”,不講“提”不全面。太極拳是提放術。提的是什么?是氣。拳論曰:“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放。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這里講的吸、呼之法,就是古傳太極拳提放之術。太極拳修煉者,只有熟練掌握了這一提放之術,才能“內外轉徐徐(纏皆內向外)中氣貫脊中”。大家知道太極拳的發(fā)力要點是:根于腳、行于腿、主宰于腰、發(fā)于脊,形于手。所謂“力由脊發(fā)”、“中氣貫脊中”,此足以意吸(提)氣至脊背,以氣催力而發(fā)之。所以我認為掌握正確的太極拳內功修煉之法,是修煉太極技擊術的重要的功夫。
陳照奎公曾言“沒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頂用,關鍵是…功夫。”太極內功是重要的基礎功夫。修得此功既可強身壯體,又能御敵防身。誠如經曰:“精養(yǎng)靈根氣養(yǎng)神,養(yǎng)功養(yǎng)道養(yǎng)天真,丹田練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
步法訓練
靈活機動的步法訓練,是研究拳術攻防之道的重要一環(huán)。各門各派拳家對此道歷來都是非常重視的。實事求是地說,在近代太極拳的傳承中,太極門在技擊實用步法運用上是落后的。有一得就有一失,多年來太極門人在平時練功中,把大量的時間耗在盤架子、推手上。不可否認,在螺旋纏繞、聽化蓄發(fā)諸勁的運用上,太極拳確屬技高一籌。但是在運用下盤步法、腿法功夫上,太極拳從理論到實踐都是蒼白的。我的恩帥張?zhí)m普先生(郭夢深、宋真石的弟子,原河北省武協委員)在上世紀80年代初曾對我說:“太極拳腰勁好,但它的步法不靈活,不適宜散打實戰(zhàn)。”老一輩武術家在研究拳術攻防之道中,從實際出發(fā),博采眾家之長,補己之短,總結了很多簡練實用,適應實戰(zhàn)的步法。我的師父傳給我的各種步法有直行步、三角步、四正步、四隅步、弧形步、七星步、陰陽魚、八卦步、九宮步等等。實踐證明:這些步法的運用,在散打實戰(zhàn)中非常實用。由于篇幅所限,這里我只能重點向朋友們介紹一下“九宮步”的練習方法。
九宮步的叫法為古老的就是飛九宮,我們在練習的時候一定要掌握方位的正確。
練習時先按四正四隅并當中一點共九個方位,用竹竿九根,插在這九個方位上,一般采用長于練習者身高的竹竿,竿下捆綁鐵釘,練習時將竿分布九宮,不練時將其集攏收藏。
九宮分布的株行距,初時略寬,一般各為五尺,隨練習熟練后,再逐漸減少,直至僅容身體擰轉穿繞其間而不碰竿為佳。
九宮步的穿繞順序,采用傳說中的“太一行九宮之法”。即“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按此順序即可畫出圖l、圖2那樣一個被后人稱為“戴九履一圖”的平面圖。
初習九官步時,以八卦穿掌法,或以象形術飛法,形意拳之行步拳穿繞,也可以用矮步竄走結合急進驟退、左閃右躲方法循著“戴九履一圖”的順序穿繞,都可獲得一定鍛煉效果。
九宮步的鍛煉具有很高的技擊價值,練習時,習者可將九個竹竿視為九個敵手,通過在宮中快速穿繞換勢而不觸及竿子,提高閃躲敵手,進退自如的靈活性。這種鍛煉方法,有助于訓練腳的擺打變轉,提高手眼身法步協調配臺的能力。另外也可以在樹林之間按照左旋右轉的規(guī)則走轉穿行,如果沒有條件,也可以隨便找個地方,心中默想著九宮方位,腳下按幾官方位行走旋繞,同樣可以鍛煉。當然這樣效果會差一些。九宮步操練法,是先賢心血智慧的結晶,是先人留給我們寶貴的中華武術文化遺產。筆者甚為珍惜,幾十年來勤于修煉,我認為此是研習拳術攻防之道的必學之學。如能長期堅持走轉,并將個人所學揉進其中,久之必能大大提高個人拳術攻防之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