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練習(xí)時需要平心靜氣,這就要求我們的招式也隨之舒展,同樣,對于我們的掌指也就有相應(yīng)的動作要求,不能憑自己的喜好或感覺去出招,需要按照要求來練習(xí)。下面小編就以楊氏太極拳為例來講講太極拳對掌指的要求。
楊式太極拳的掌型
太極拳動作講究柔和舒暢,如行云流水,對掌指也是一樣,需要自然展開。
保持舒松自然的掌型。即五個指頭自然伸開,虎口自然圓開,除了拇指之外的四指間略微分開,互不靠攏,又勿太曲,又勿挺直為宜。
想想日常生活里將自己的手平放在桌面上的感覺,一般都是手指自然伸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間略微分開,拇指、食指間分開大一點,掌心微凹,掌心沒有與桌面相接觸,但又差不多與桌面接觸到的相距,而這樣的掌形就是楊式太極拳的掌形。掌的部位含有掌指、掌心、掌根、掌背、掌外緣。與其他流派的太極拳掌型相比較,外形和技術(shù)要求都有些差異,比如陳式太極拳,掌形為“瓦楞掌”,是“拇指與小指有相合之意,中指、食指、無名指微向后仰。四指均輕輕合攏,不可用力,掌心要虛”的掌形。
掌中手指的要點
楊氏太極拳要求手指伸直,自然放松,之間稍有間隔,并讓五指保持一個平面。
楊氏太極拳名家鄭曼青先生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中是這樣記載的:“楊師澄甫之分釋太極拳諸要點如下……手指非并亦非直,要從開中求合、曲中求直方可,尤要者須氣注乎掌心勞宮穴而后達(dá)乎指尖。”楊澄甫先生的這些陳述應(yīng)該認(rèn)為就是關(guān)于太極拳手指形態(tài)規(guī)矩的經(jīng)典說明。
《李雅軒楊氏太極拳精論》當(dāng)中記載李師爺說:“太極拳的出掌,掌心也是空的,五指略舒,不可挺直,掌意含虛,以有靈機性為宜。其意義是為了便于變動,此謂之自然掌。”手掌、手指隨著拳勢的變化而出現(xiàn)開合狀態(tài)的變化,比如過渡動作時掌心凹一點,手指稍彎弧,形如荷葉狀;注意的是掌心凹而不懈、手指弧而不懈。定勢或發(fā)勁時掌心松展稍平,就是在原有凹的樣子稍凸一點,五指亦松展的自然伸直。手指的松展伸直示自然的,不是拙力挺直的。
拙力挺直的手指和拙力展凸的掌心都會變得硬、僵、滯。舒指松開是不能馬虎的,比如插掌的手指就體現(xiàn)了節(jié)節(jié)貫串松開的功夫。不同的掌有不同的勁點,分清勁點所在之處,能有助于意到氣到勁到,比如坐腕立掌的勁點在全掌,橫掌在小指一側(cè),坡掌在掌心,俯掌在虎口或小指一側(cè)等等。無論是練拳和推手,掌握掌的勁點是十分重要的。
五指的功用
大拇指
大拇指自然張開,與食指約成40度左右,肌肉不宜太過緊張。
食指
食指不能用一點力,要輕輕的扶著運動路線走。食指如不放松,手掌就松不下去,手掌不松,腕難以松弛;腕不松,前臂難以放松,再接下來給墜肘、松肩等要求帶來難度。所以,食指要完全放松。中指:起到向前指方向的妙用。
只有順中指方向向前用意,意才能放遠(yuǎn)。有的說:“意到前方無限遠(yuǎn),到底多遠(yuǎn),也要看練功者的功底而言”。無名指:無名指起向前、向上的引領(lǐng)作用。在練拳時,有向前、向上的動作,不要全手掌出勁,由無名指引動,無名指在五指中笨拙,只要它不出勁,其余四指也不會。在推手過程中,運用無名指不容易出敗招。小指:小指始終要放松。凡有從前向后、向下的拳勢,應(yīng)松小指、松肩、墜肘、手臂自然下垂或后捋。
掌指的感覺
練拳放松了、穩(wěn)靜了,氣血通暢后,先是感到手掌發(fā)熱、發(fā)漲,接下來是手心會出汗,再接下來是每個手指肚都會感到發(fā)漲或脹麻。初學(xué)到每個手指都感到明顯發(fā)漲和手心感到得氣,大約經(jīng)歷一年至三年,各人不一樣。手心有微微發(fā)熱是正常,是氣血暢通所致。手心有微微涼意、像微風(fēng)吹拂一樣也正常,是松到了能感受空氣的微微阻力所致。
練拳者都不宜去過分追求這些感覺,不用理會這些感覺,讓它來去自然,更多的精力是要從如何在心靜體松里面下功夫。練習(xí)太極拳不同于練習(xí)其他氣功,手掌再熱、再麻、再漲,得氣再快,氣感再強,倘若連入門的松沉功夫都沒有,說明還沒練出真太極的好東西。
常見的掌指毛病
未能做到自然舒指展掌,有些人喜歡像舞臺演戲的花旦一樣練成蘭花手,又有些人五指撐張如虎爪,都是拳病。師爺李雅軒先生指出:“如虎口撐得太圓了,就不免手上要用上勁;用上了勁,就又與太極拳要周身放松的道理不相合了。” “虎口太開”是拇指沒有恰到好處的自然松開。一些人練拳中太過用意或者過于注重手型,為了打拳的手型漂亮好看,整個過程手都固定一個姿勢,這樣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手型上,不但容易使掌指僵硬,還引發(fā)腕、肘、肩、腰等肢體部位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