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一種簡單而又不簡單的武學,看似簡單,但實際練的時候有許多注意的地方,沒有名師指導,很難有所成效。今天小編不才,就為大家講講練習太極拳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太極拳派別比較多,但是對于招式及心法的要求都是非常嚴謹的,且要注重心法及內功的修煉,無一例外。
太極拳有楊家、陳家、吳家等等,達七八家之多,無論練那一家的拳法,姿勢務求正確,太極道理,渾身各部都在畫一個圓圈。譬如有一姿勢出手,自足跟沿膝蓋,達肩膀到手腕直至指端,每一關節(jié)都在活動,輕微地畫圈,勢正圈圓,配合人體生理方面的自然形態(tài),自必事半功倍。
一般楊家太極拳,流行盛。因為當年在北京學習太極拳的人,多半是朝廷中的王公大臣,所謂士大夫階級,自然這些人都已屆中年人以上,一如今日許多上了年紀的人,覺體衰之可怕,為了強身健骨,增進健康而鍛煉身體,就學太極拳,如此輕摸慢轉活動筋骨而已。于是在練時,便隨興之所至,做得大致形似,即自以為可以了,后世不明白這種情形,對于姿勢的務求正確這一要項跟著都忽略掉了。
學太極要“三空一神”
心空--思想要空
心空,是指自己要忘卻雜念,思想集中,與大自然混為一體。
手空--兩手心空松
太極拳出手姿勢,無論陰手陽手,必要像挾有一個皮球在手中一樣,手指亦需在動,手必須要空。
腳空--兩腳心要空
南方拳如前所說,是為了方便在船上作戰(zhàn),非比在北方平原的馬上功夫。試此地球作一船,人受載于其上受搖動,必足跟與前掌之間拱起,足心空出,則足心的涌泉穴不受阻塞,氣機自易流出。
此外,學太極拳重要在“神”
即道家說的“精”“氣”“神”,所謂“煉精化炁,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極為重要。一般練太極拳不得要領的人,多沒有注意到“神”的重要,姿勢準確后,雙目應注視到手的前方,神就投射到了,無論為了強身或防衛(wèi)退敵而練拳,不如此煉好精、氣、神,效果是不會顯著的。
因此,太極拳需要我們練成洞悉一切的專注力,能夠認知對手,認知自己,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太極拳系求靜,非求動,更實際的說,是于動中求靜,現在再作進一步說明,凡人在靜時,心內思想反而繁亂,此是大家所曾體認過的,一般人怕寂寞,因為思想無所寄托,老年人怕孤獨,感到人生沒有依恃的悲哀,但是對于學儒、學佛、學道的人而言,寂寞乃一種享受,故能甘于寂寞,樂于清靜。這是對靜坐已入高深境界的人而言,亦只有少數修養(yǎng)高深的人能達到此種境界。
而生理的本能,生命的力量即在此清凈寂寞中發(fā)動,老子說:“萬物蕓蕓,各復歸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這是一切靜坐參禪的入靜境界,然此靜的境界,得來不易。武術是人體在運動,不過雖是外動而內心反易得靜,以此求靜境,也同樣得到殊途同歸的妙用,利用這個動靜相應的道理而發(fā)明武術。
凡人身體在勞動時,思緒反而不會紊亂,亦即有所寄托,若體不活動,無所事事,呆然不動,則反比死還難受,要不胡思妄想,亦不可得,孔子有言:“小人閑居為不善。”足見人身心理生理之本能,自然有其相互關聯互動影響的作用。
太極拳之原理也是如此,打太極拳是在動,由動中的體力勞動,進而漸漸達到內心清凈的境界。所以我經常以孟子的話來譬喻拳術的道理。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
學拳的人,無論南宗北派,都在勞其筋骨,靜坐、練功的人,亦是苦其心志,那些做英雄事業(yè)之人,則是空乏其身,三者殊途而同歸?,F在我們倘若能從勞其筋骨入門,自然也就可心志清凈,近乎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