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空勁”乃太極拳中的一種上層武功,不少人為之不解,以其神乎其神的名字就已經(jīng)為之向往,但是很少人親眼目睹過。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講述講述這凌空勁,讓大家對其進一步的了解。
凌空一詞,或許形容有些夸張,但是這些太極拳的招式俗稱稱畢竟是老前輩們留下的,我等后輩不能妄加質(zhì)疑,他們這么說自由他們的道理。
一、現(xiàn)實存在“凌空勁”
“凌空勁”不像武俠小說描述的那樣神乎其神,也不同于影視劇的表演。凌空勁確實是太極拳的上乘功夫,發(fā)人方在欲觸及對方之際能迫使對方騰空而出。其實,被發(fā)放方也需有一定功底,只有這樣才能在化解不開眼前的攻擊時通過彈跳退出圈外。這種避過被打擊距離,在空中調(diào)整重心和身體平衡的技法,在拳譜中謂之“跌前有一躍”。由此可見,在真打實斗中,如果功夫懸殊,被發(fā)放方不會閃、展、騰、挪,就難逃挨打。
但是,以此偶然現(xiàn)象作為訓練方式長期仿效,多只能有其形無其實,沒有實際意義。只有從基本功練起,循序漸進,才能得到太極拳真諦。如何能夠將武林人逼到騰空而起的地步,這是當下要研討的內(nèi)容。
當然,武功的境界也是分層次的,初學者未達到一定境界,自然不能體會其中奧妙。
二、將人放出的原因
1、發(fā)放人自身所具備的能力
太極拳高手在實戰(zhàn)中沒有過多的糾纏,往往搭手見輸贏。這種功夫是長期運用太極拳的進、退、左顧、右盼、中定的步法,通過虛實變化的身法,在“沾、黏、連、隨”中運用“捋、擠、按、采、肘、靠”進行推手訓練的結果。
通過站樁和打拳等訓練,逐步練出太極推手和太極散手必須具備的基本功。當練到周身一家時,意識一動,丹田內(nèi)氣就會隨之而動,內(nèi)勁依次貫穿各個部位,全身上下相隨,形成一個柔韌的整體架,連綿不斷地運行,與人推手時可根據(jù)對方的力剛柔相濟進行應對,需要時可做到運化時極柔軟、發(fā)勁剎那極堅剛。
太極推手實戰(zhàn),還要練出時刻掌控對方變化的能力。利用“沾、黏、連、隨”的方法,感覺到對方的勁路變化,與彼力“不頂不抗”、“隨屈就伸”,達到“無過無不及”地運行,在運行中用太極勁法化解對方之力,同時隨時調(diào)整自己重心的穩(wěn)定,達到立身中正、運行自如,在運動中使對方重心失穩(wěn),將勁運向可導致其失重部位,在得機得勢之際進行發(fā)放。
如同物理上所說,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己知彼方能掌控全局。
2、發(fā)放人的機理
太極散手利用對方出手打人瞬間出現(xiàn)的定式尚未及收回之際,趁機利用接觸部位作為傳導體,將彼引進落空,就可使對方重心失穩(wěn),將他放出。
具體地講,太極散手主要特征是實戰(zhàn)中脫手,屬于沒有任何限制的搏擊。但是,只要雙方動手,就會有肢體接觸,只要能用意、勁“跟蹤”住對方,太極推手的功夫就能得以施展。我用肢體與彼接觸部位相“黏”,根據(jù)對方力的強度進行大小變化,使對方無法擺脫,促使他運動不靈出現(xiàn)“呆滯”狀態(tài)。此刻,我順其力給勁,迫使他重心出底盤而失穩(wěn),我同時借運轉之機,捎帶造成與彼接觸部位脫開至適合發(fā)勁的間距,隨即通過“著力部位”將其放出。
當然,在太極技擊中“動手”的對象包括全身各個可擊打的部位。當對方在重心失穩(wěn)狀態(tài)下無法抵抗時,我也可以騰出手來,選擇打擊部位進行攻擊。
如果在我出手之際,彼方位不變向背后一躍避開了打擊,這種逃脫方式只有在我打到他身上之前才有效。當我手還沒挨到對方身上時他就騰空而出,相對而言這就是“凌空勁”。對方如果逃得慢,就會受創(chuàng)或跌仆而出。
一般情況下,太極高手運到此步,對方是脫不開身的。但是由于太極拳能修煉到這個水平的人,其恬淡、不爭理念較深厚,他會主動停住手而不去傷人。客觀上,這種威懾力也起到了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三、太極、意念與氣功
幾十年來,人們出于了解真相抑或獵奇的心理,經(jīng)常問:“不挨著人到底能否把他打出去?”這次再談“凌空勁”不過是老調(diào)重彈,我認為大家都有自己的見解,只不過是想證實一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