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是太極拳中基本的技法,我們要想將其學好,對其得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和標注,下面小編就以自己的經(jīng)驗和經(jīng)歷為推手做一個簡單的定位,希望大家可以明白,并且在閱讀之后,可以進一步提高大家的推手練習。
推手的學習,我們需要掌握其基本的特點和要求。
太極推手是按沾、連、隨、粘的原則、通過用、捋、擠、按、采、、肘、靠等招法,在雙方接觸后,用身肢感受對方力的方向、大小、虛實、剛柔、快慢、長短,達到身心懂勁后,憑借自身反應敏捷,及時感覺,并馬上決策,是否順其自然,隨伸就屈,還是化解力點,迅速反擊、反彈,借力而為,達到破壞對方重心。
這種方式方法就是太極推手。太極推手的內(nèi)在要求是松沉徹底、中正靈活、通曉手法、虛實分明和周身一家。
掌握以上內(nèi)在的要求,并將其運用起來,可以促進我們的推手練習。
外在要求有幾個前提:
1、是雙方要有部位充分接觸,也就是粘上。
2,、是化解的方式是借力型,即引進落空。
3、是在手法上有不能抓拿等硬性致死的動作。
這要求我們動作具有靈活性。
也有人列出下述五點要求:
1、不允許有抓、握、撕掠、摟抱、拿反關節(jié)等手法。
2、不允許用勾、絆、摔、跌等技術。
3、不允許脫手擊打,以及踢、蹬、踹等技法。
4、發(fā)人不用蠻力推搡猛擊,而是在對方失衡之瞬間以勁彈發(fā)(或此情景下的拿發(fā))。
5、必須建立在粘沾連隨、不丟不頂?shù)幕A上。
在上述這些內(nèi)外要求下,才能鍛煉徹底的放松功,形成換勁力,練就松沉勁,做到手腳節(jié)節(jié)貫串能力,并習慣性地運用勁整來發(fā)放,條件性地反射、做到腳有根,力發(fā)于腿,主宰在腰的能力,后發(fā)落點對了,就成功了。
這樣才能像拳論上所說的沿著“著熟、懂勁、神明”的三境界提升。
如此這樣,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1、與對方接手后,不用變換手法而“挨著何處何處擊”;
2、對方被發(fā)出的情況是整體傾斜或彈出、或跌倒,而不是局部的東倒和西歪;
3、我發(fā)放的動作幅度小而勁力長,即寸勁或抖勁或彈勁,對方感受的是有股強大的內(nèi)勁和余力將自己發(fā)出來;
4、這類發(fā)放如果不是內(nèi)臟腑部位,是不會傷人的,對方只覺得失去重心和被彈出,而非受傷、非受制倒地;
5、多數(shù)發(fā)放都有螺旋勁的體現(xiàn)。
上述所言就是太極推手與其它打手和散手技擊的區(qū)別,這些均是在訓練時的發(fā)放效果,如果能隨時隨地、隨機而用的話就是古書和前人說的打手,即今人倡導的太極散手;然后加上不用任何限制的手法(跌打摔拿),就是實用太極拳了。
太極推手本來是采用沾、連、隨、粘的方法,不許脫手、突施冷手,不許抓住不放、生拉硬拽、互相摟抱,在有的太極拳流派的推手里又綜合“摔法”、“打法”、“拿法”于一體。
筆者認為這是推手的升級,容三者相互使用,如果是訓練實戰(zhàn),未嘗不可。但出現(xiàn)在傳統(tǒng)武術對抗形式的比賽中,就應該成太極散手比賽了。
在切磋、交流情形下,對于“不摔”、“不管腳”、“只許拿勁路”、“不許拿反關節(jié)”等說法要區(qū)別分析。
所以,我們既提倡趣味推手,又建議把太極推手的比賽,改為打散手比賽;而且要完善比賽規(guī)則。
楊澄甫宗師有一段精彩的真太極描述:“純粹太極,其臂如棉里裹鐵、柔軟沉重,推手之時,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時,手極輕而人不能過。其放人之時,如脫彈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覺一動,并不覺痛,已跌于丈外矣。其粘人之時,并不抓擒,輕輕粘住,即如膠而不能脫,使人雙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