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拳中我們經(jīng)常說“用意不用力”,今天小編就從“用意”的角度來為大家做相關(guān)的簡述,不過小編要說的是“拳打一半意”,希望通過本文的介紹可以讓大家對這句話有新的認識,并在實踐練習中可以得到運用和提高。
學習太極拳,我們一定要注意謹慎,不能局限于字面的理解。
“用意不用力”這幾個字道盡了太極之奧妙,使人終生受用。但是如何用意,這里暗藏著許多玄機。只能提出“拳打一半意”的觀點。
“用意”,從根本上講是大腦神經(jīng)活動,故先應將“意”分為兩半,一半為無意,一半為有意。“無意”指大腦處于休眠狀態(tài),“有意”則用于運拳。大腦一部分休息、一半打拳,這就是一半無意、一半有意。
所以說,大家要區(qū)分當中的具體要求。
有人會問,拳打全心全意,一心一意,百分之百用意豈不更好?回答是否定的。這里須明確全部用意或者說百分之百用意有什么弊端。
弊端之一:用全意極易造成著意障礙,走進“過”與“不及”之誤區(qū)。初練太極拳切忌著意而形成固執(zhí)意識,繼而導致動作僵拙。孔子提出“四勿”——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么要“拳打一半意”。
弊端之二:用全意不能持久。弦繃得太緊必易斷,用意太過必導致散亂。
正所謂“物極必反”,所以我們要注意適度的原則。
弊端之三:用全意不利于放松身體,從肌肉,到骨,到筋,到五臟六腑,到奇經(jīng)八脈,都不易于放松,這已被訓練實踐所證明。
與用全意相反,用一半意則可較好地避免上述弊端。習拳者在似有意又似無意中運拳,可以大限度地放松肢體,從內(nèi)到外,從外到內(nèi),以至每個毛孔都松開,正因為大腦有一半休息,即使運拳時間較長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度過。
那么,“一半意”究竟用些什么?
初始階段,用意在套路動作的準確性、連貫性及過渡轉(zhuǎn)換性與周身輕靈性四個方面。
而到了提高階段,動作已趨向自動化,用意則在手心、腳心、胸前、體周的大小氣球上,及動作的循經(jīng)合脈兩方面。
小架的摟膝拗步。白鶴亮翅打完后,兩手心如有小氣球,右腳重心如踏棉花包,主要勁在眉毛的右掌掌緣上。小架拳上不過眉,右掌帶勁,螺旋勁旋轉(zhuǎn)在小指,此為順纏,領(lǐng)勁掌從面前滾纏,合住雙臂。
同時百會上領(lǐng)的勁也跟著從百會到大椎通脊下行到腿,勁已下行到足,踏實,合右襠,這時雙掌一合,交叉,這是一個踩拿得勁,纏在右膝前。
襠以螺旋勁走左后弧(使兩腎互換),也就是后襠勁,右臂掌隨腰由后向前轉(zhuǎn),左臂掌帶勁由左身前平摟,內(nèi)勁開始下行到腿足,下到足的勁再次由腳而腿上送,使左腳逐漸踏平,重心四六分,勁從襠上行到尾間,內(nèi)勁從尾閭經(jīng)腰節(jié)節(jié)上送,兩臂在接腰脊勁,右臂向正東緩緩前打,左臂掌由前向后抽拉,勁以達兩臂,此時合右襠,右臂掌勁占6分擊出,這是從陰變成陽,左臂掌勁占四分。
從陽變成陰。右臂掌為實掌與腰脊背形成前后對拉,兩掌上下對拉,百會與尾間上下對拉,兩掌前后對拉。
兩掌勞宮穴有突意。當勁達手時,除了勞宮穴外突之外,應意達四梢,使氣血勁送到四梢。
人家從后面摟抱,合即出。不是用襠勁打,這時合住雙襠,用腰勁打。 內(nèi)氣的流走方向與經(jīng)絡運行方向配合,由右向左,手心、腳心的小氣球在這一流程中有收放、聚散、開合與進退,習拳者必能體味其中意趣。
小架的腰襠胯 的位置結(jié)構(gòu) 不管是靜態(tài) 還是動態(tài) 是其它太極拳架式 無法比的。有的東西語言無法給 不懂的人講明白 容易遭到誤解 好像在標榜,它是很科學的。有一套系統(tǒng)和理論的支撐。
深化階段時,習拳者已不太在意意識對于經(jīng)路、脈絡、氣路、血路、肢體動作的指揮與導引,一切動作都在自然而然的驅(qū)動下緩緩行進,腳之踢、蹬、分,手之推、按、捋,都已幾乎不知。
習拳者的總體感覺是輕飄飄,柔緩緩,松活活,不知一副身軀為何物。拳架如同一個影子、一張紙、一根游絲,飄來浮去,如處此境雖說是“一半意”,實則已無一半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