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在太極拳的練習中是非常強調的,只有先學會放松,我們才能更好的學習太極拳,那么我們在練習中如何才能實現(xiàn)放松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做相關的介紹,希望大家在此之后可以有所學習。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放松的要求有哪些,才能進一步實現(xiàn)這一目的。
放松主要是對肢體動作的要求,入靜則是對大腦思維活動的靜化規(guī)范。練太極拳首先要做到肌肉放松,只有這樣才能使動作輕柔、氣血運達暢通。當套路動作純熟后,就要盡可能使骨骼放松、內臟放松、筋腱放松、大腦放松。
真正的入靜是大腦的極度靜化,萬念皆空。這種狀態(tài)只能在高級靜功的某一時間段出現(xiàn),一般難以達到。因此思緒的單一化就成了入靜的代名詞,比如意守丹田、氣沉丹田、以意領氣、以意導行等,都可以視為太極拳的入靜方式。
當然,這些方式也是需要大家好好學習和把握的。
放松和入靜既是兩個不同方面的要求,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只有很好地做到肢體動作的放松,才能有效地進入入靜的狀態(tài),才能在大腦靜化的狀況下體認內氣的運行和內勁的走向。反過未,大腦的入靜又能促進套路演練的放松效果。
放松和入靜對養(yǎng)生和技擊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養(yǎng)生來說,若能將放松和入靜有效地融入延綿不斷的各種招式中,則可起到培養(yǎng)鍛煉內氣的效果。所謂內氣即中醫(yī)所講的元氣、中氣等。
這種氣就是人體活動的動力,是一種能量物質。內氣越充盈,人的活力就越旺盛,免疫力就越強,就可百病不侵。內氣不足時,人體的免疫力則低下,就容易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疾病。
由此可見,這種氣對于人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內氣的聚集地是穴位,內氣的運行通路是經絡。太極拳法通常將丹田、勞宮、足三里、涌泉、百會等幾個重要穴位作為內氣的聚集地。做到了放松和入靜,既可使內氣在聚集地產生與強化,又可保持其在經絡中的暢通。
太極拳的意守丹田就是先要聚集下腹部位的關元穴及周邊穴位氣機,待此氣機強化至自然發(fā)動之際,就可下行至會陰、尾間,然后上行至命門、玉枕、百會,后再下行經天突、膻中、神闕,回歸丹田,此即人們常說的打通了小周天。當達到了氣隨意行、氣隨行動的效能后,即達到打通大周天的境界,此時則完全可以起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壽的作用。
太極拳的放松和入靜對技擊的影響可以體現(xiàn)在功力與招法應用兩個方面。
功力即內家拳所稱的內勁或功夫。雖然太極拳講究四兩撥千斤,但如果沒有功力作后盾,又如何去撥動千斤呢?對于任何動物體而言,力量的產生來自肌肉的做功,肌肉做功時必須需要骨骼的收縮,收縮的肌群越多、頻率越高、方向越統(tǒng)一。其產生的力量就越大。
對于一般動物而言,力量的產生完全來自本能,動物的體形越大,其運動時產生的力量就越大。
人則可以通過科學的訓練,使自身整體肌群參與運動形成整體力,使機體在高頻率狀態(tài)下做功形成爆發(fā)力。太極拳盤架子的過程,正是為了更好地形成整體力和爆發(fā)力的過程。
放松對于勁力產生的重要意義
1、使肢體各部分進行有效的連通
沒有經過任何訓練的人,擊打的力量主要局限在臂部。經過拳式的放松訓練后,可使上肢、背部、腰部、下肢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肌群很好地連成一體,這樣擊出的一拳其動力會來自整個機體,這種力量的擊打效果可想而知。
放松還能使肩、胯關節(jié)得以活化,肩的松活可使上肢與軀干得以連通,胯的松活可使下肢與軀干得以連通,如此也就做到了肌肉若的整體運動。
2、使肢體產生沉重感
放松的結果必然使上肢乃至軀干的重力自然地分散于下肢,下肢穩(wěn)固使人落地生根。只有這樣,才能在推手或技擊中不被人放出或擊出,才能有能力將對手放出或擊出。
此外,上肢的放松還能增加骨的密度,這樣也就增強了骨的強度與硬度。我們通常用綿里裹鐵來形容太極高手的功力狀況,指的就是肌肉像棉花樣軟綿,而內里的力道卻像鐵棒那樣堅硬,這正是骨密度增加的結果。這樣的擊打力會具有極強的穿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