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的境界就是氣沉丹田,練習中要運轉著丹田中的這股氣。氣沉丹田也是習武之人的必練之術,因為有丹田才能將力氣發(fā)揮出去,太極拳的好處就是能將丹田之氣凝聚,這也是太極拳的特點,那么怎樣練到氣沉丹田,跟著小編一起看看太極拳吧!
練拳呼吸與氣沉丹田
練習中丹田之氣運轉時若呼吸配合不當,將會式其動作失調,從而導致呼吸紊亂,然后大腦皮層處于疲勞狀態(tài),。造成連貫性下降,運動節(jié)奏也被打亂。
以下練拳的不良現(xiàn)象應引起太極拳愛好者的注意
一、部分人初學時,身體往往會出現(xiàn)無意識的緊張,從而導致呼吸不順暢,形成憋氣練拳。拳論說:“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這樣的憋氣練拳當然“滯”哦!練拳宜“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前輩說:“先天之氣宜穩(wěn),后天之氣宜順”。
二、有些太極拳愛好者不能夠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具體表現(xiàn)在練習過程中,有面紅耳赤,胸口發(fā)悶的感覺,從生理學角度來講,憋氣會使胸內壓增大,阻礙靜脈血回流,使心輸出量減少。而且由于憋氣,可反射性的使肌肉持續(xù)緊張。
會限制組織之間的交換,特別是在缺氧的狀態(tài)下,會使肌肉中的乳酸濃度升高,導致肢體產生疲勞。
三、初學時,動作尚未純熟,做不到上下相隨,動作均勻,動作松柔,如在這個階段就想以呼吸去配合動作,常常使呼吸受到拘束,那就破環(huán)了松靜自然,這種狀況長期下去,就會對身體健康有一定影響。
所以在初學初練時,只宜找呼吸舒適,自然深長就行了,不必尋找以呼吸配合動作的感覺。有些人初學太極拳動作還不夠熟練,就急于配合呼吸練習,或者是無意識地憋著一口氣去做幾個動作。這樣不但達不到練拳較好的效果。
反而會破壞原有動作的技術規(guī)范,影響動作的連貫性和速度,造成動作不協(xié)調,渾身僵硬,進退變換不靈活,看上去十分吃力費神。田兆麟大師說:“對于初學太極拳者,可不必過分追求這種‘通氣’境界,以免妨礙拳式姿勢。
太極拳練習中一般運用到自然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發(fā)生呼吸法。
一、自然呼吸法
這是使人們在練習過程中不加任何勉強或干擾的呼吸形式,練習者是為了記住太極拳的動作規(guī)格、路線、方法和要領,已無法在人體生理方面再做其它要求。
二、腹式呼吸法
這種呼吸方法是隨著吸氣和呼氣的運動,有意識地形成一種小腹部一張一縮的呼吸。用意念想象吸入的那口氣緩緩向下送進小腹,漸漸向外鼓出和向內癟入的部位也是小腹,非胸部鼓癟,所以稱為腹式呼吸法。
三、發(fā)聲呼吸法
這是采用吐氣發(fā)聲的呼吸形式。當動作、呼吸、力量三者結合為一體的時候,可以結合發(fā)聲的方法“以氣催力”,發(fā)聲不但能夠以聲助氣,而且能夠從心理上震懾對手。
怎樣做到氣沉丹田
氣沉丹田是在呼吸(從形式上說是以膈肌運動為主的勻長細緩的腹式呼吸)動作配合下,小腹充實,全身勁力集中的一種自我感覺。
要做到氣沉丹田,必須先要做到全身舒松,沉肩垂肘,含胸拔背,腰胯放松。
初學時不易體會氣沉丹田,經過一個時期腹式呼吸的鍛煉,慢慢體會到呼吸時有內氣的存在。
鼻孔吸氣時,自然中的大氣自鼻腔向內經呼吸道而下,同時又會感到丹田有氣上逼腹中。
而呼氣時,殘氣自鼻腔上出,但反覺腹中有氣降逼丹田,使其充實。過去練拳的人稱這種現(xiàn)象為氣通。
一般的說,作拳勢呼吸時,向前或向下完成動作,全身勁力集中時容易體會氣沉丹田。
事實上動作向上向后或動作由實而虛,吸氣時也有氣沉丹田的成分,但不明顯,似乎氣貼脊背。
這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內外合一的表現(xiàn)。
氣沉丹田不必過分強求,以免產生不良效果。
只要正確按太極拳要領和方法練拳,朝松靜自然的目標練,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