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和柔本是相對立的,但是在陳氏太極拳中卻可以將二者相結合。到底如何做的呢?太極拳教程中有詳細講解嗎?太極拳教學中會如何解釋呢?兩者該如何結合應用呢?下面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談陳氏太極拳的剛柔
一、去僵求柔積柔成剛
許多初學者都會出現生硬的動作,所以,太極拳的學習初期要將僵硬這個毛病去掉,將硬轉為柔。
所以,在初習拳時要做到松柔,這樣就去掉人本身的僵勁,強調是愈松愈好,越松得開越能把僵勁盡快去掉。
等僵勁去掉以后,便達到經脈暢通、舒筋活絡的目的。使原來比較僵硬的動作變得比較靈活,協(xié)調性也較 好,這樣,就產生了柔勁,同時就產生了內勁的感覺。到這個時候,就不能一味的求柔了。
太極拳練習要求柔,但是也不能柔過了。在柔中要有剛,這就是積柔成剛的階段。
這里說的堅剛并不是那種 硬剛。這個時期要多練一下發(fā)力,也即是從柔中產生的發(fā)力這就符合太極拳松活彈拌的原則。這樣才能使動作做到松沉、渾厚、連貫、飄逸。
二、剛柔相濟,運化八方
放松的目的是為更好的爆發(fā)。有的人平時練拳只知道松柔,而不練發(fā)勁,按照“柔化剛發(fā)”的原則,就等于只能化掉所加之力,而不能將其發(fā)出,也就是說只能消極的防守而不能有效的制服對方。
拳論講:“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huán)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迫不捷。”這就是要做到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才能夠運化八方。 剛與柔從整套拳架來分運勁走式都為柔,發(fā)勁動作皆為剛,從一個拳式來分走勁過程為柔,勁走到了落點為剛。
練習陳氏太極拳一定要貫穿剛柔相濟的原則,每個動作都要表現出柔中有剛,剛中有柔的變化。
三、以柔克剛,以剛制柔
從技擊角度來講,太極拳是講究“以柔克剛”的拳法,柔如何去克剛呢?從一些事物的現象可以看出柔是可以克剛的。如風是無形的,是柔性的。但它一旦發(fā)作起來卻是無堅不摧的。太極拳的以柔克剛即是練習以弱勝強,以小力勝大力的方法。
太極拳為什么能借力打人,以小勝大呢?是因為太極拳是一個符合科學原理的拳法。如從力學上講它就包括了螺旋力、杠桿、合力、率心力、慣用語性等。 太極拳從技講究不與對方硬頂硬抗,而是運用省力的方法順對方的勁路,來借對方的力打擊對方。
如對方用力推我左胸,我即向左轉腰,避開其來 力使其力落空再順勢一帶,使其躍倒,這就是太極拳上的“借力打人,引進落空”。
陳式拳剛柔相濟的正確含義
1、在生理學中講到肌肉受外力牽拉時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伸長或收縮,但當引起肌肉變化的外因去掉后,它就會立刻恢復原狀,這是肌肉本身所固有的彈性。
在練習時,從肢體上可以看出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手臂放長的沉肩墜肘,屈膝松腰的圓襠等等,這一系列的放長促成了全身相應的放長,使肢體不但產生了彈性,形成了繃勁,而且因周身的放長。
使精神也能自然提起,為自然的松開和身肢放長,為剛柔相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這種虛實、松展的變化,就體現了剛柔相濟的存在。
2、陳氏太極拳中的螺旋運動來自纏絲,總可分為順,逆兩種纏絲。
這兩種纏絲存在于陳式太極運動的一切過程中,它是通過肢的旋轉,經過上肢、下肢和軀干三者緊密結合面形成一條根在腳,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空間旋轉曲線,只要掌握了這一規(guī)律,就可使動作在做弧線運動時有了一定的依據。
比如在練架式時感到某一動作有不得勢之處,就可依據纏絲的規(guī)律調整肢體以求得順隨。
總之掌握了身肢放長和螺旋運動,就是掌握了陳氏太極拳的剛柔相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