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在我國武術歷史上已有多年,太極拳的好處有治病功效,但是有很多人都不相信,小編今天帶您了解一下太極拳運動的理論依據(jù)。太極拳的特點柔和緩慢,對身體有什么好處呢?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太極拳運動的理論依據(jù)
太極拳運動符合拳術運動,太極拳運動的理論依據(jù)就是太極運動之理。太極拳運動之理是什么呢?下面我們具體學習下吧!
太極是天地未分之前,清濁陰陽之氣混而為一的元氣,簡稱太極元氣。
太極元氣在旋轉運動中生天地,太極旋轉運動論,就是太極運動之理。太極元氣如何在旋轉運動中生天地呢?北宋周敦頤說:“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太極拳的創(chuàng)編結合了道家哲學思想中的陰陽變化,練習太極拳要掌握太極拳的變化之理,在練習中靈活變化。
周敦頤說的“動和靜”是指太極元氣運動的兩個過程。一種運動過程是“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這種運動過程是太極元氣運動從極慢開始,逐漸勻加速,一直到快至極,稱之為“動”。
在“動”的運動過程中,生天的清陽之氣生長,故日:“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是太極元氣運動快速到極點時向“靜”轉化,故曰:“動極而靜。”再一種運動過程是“靜而生陰,靜極復動”。
這種運動過程是太極元氣運動從極快開始,逐漸勻減速,一直到慢至極,稱之為“靜”。在“靜”的運動過程中,生地的濁陰之氣生長,故曰:“靜而生陰。”
練習太極拳要動靜結合,掌握陰陽變化之理,初學太極拳要在慢練中找到太極拳運動變化規(guī)律。
“靜極復動”是太極元氣運動慢速到極點時向“動”轉化,故日:“靜極復動。”至于“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是說明太極元氣運動是由極慢到極快,由極快到極慢“動和靜”兩種運動過程周而復始,快慢消長平衡的旋轉轉圈運動。
在“動和靜”兩種運動過程周而復始的快慢消長平衡的旋轉轉圈運動中,生天的清陽之氣和生地的濁陰之氣,都不斷生長,一直到清陽之氣生成為天和濁陰之氣生成為地時,太極元氣就生出了天地。
天屬陽,地屬陰,太極元氣生出了天地,也就生出了陰陽。周敦頤稱之為“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分陰分陽”是天地分開。天地分開為后天,太極是天地未分之前為先天。
“天地立焉”是天地分開之后的宇宙,太極是天地未分之前的宇宙。天地未分之前的宇宙運動是太極元氣運動。
太極元氣運動是以太極元氣團中心為軸帶動太極元氣團由極慢到極快、由極快到極慢“動和靜”兩種運動過程周而復始,快慢消長平衡的旋轉轉圈運動。
這就是太極運動之理,它是太極拳運動的理論依據(jù)。不論何式太極拳,都要以太極運動之理為理論依據(jù)。太極拳式不同而理同,這就是太極拳運動的規(guī)范標準。
太極拳松的作用
松的作用,是使自己的身體各部分橫紋肌,能夠與意識一致,完全聽命于意識,在對待來攻擊的力量時才能迅速地分解之。
慢的作用,是為掌握姿勢正確,亦為深入鍛煉運動系統(tǒng)的各部分內部組織,使關節(jié)、肌、腱能以微小的活動霎時轉換方向與集中力量。太極拳家說“練得慢,用得快”就是這個道理。
這是有科學根據(jù)的。松與慢相合,柔在其中了,所以文里不專談柔字。圓的作用是練整體活動的安穩(wěn)靈活。太極拳的圓,不僅是外形的圓,而且是外部與內部一致的圓。
這就是形式要圓,氣機也要圓,是全身整個的渾圓活動中,包涵著身體各部分與整個渾圓圈相應的許多復雜的小圓圈。有如一個大圓球包含著一連串小圓珠,一時俱在流轉。這才是太極拳的圓。
外力一碰上,它就能在接觸之傾,將來力甩開。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說:“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才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這話能夠精確地說出太極拳圓動作的技擊作用。
其練法是在松和慢的基礎上不斷地提高起來的。后說到和的動作。和是前三種動作熟練到意氣融洽的階段,但造詣還是大有差別的。
譬如達到《十三勢歌》中所說的“滿身輕利頂頭懸”是一種境界,達到《莊子·養(yǎng)生主》所說的“官知止而神欲行”又是一種境界了??傊?,進入于和便將步步凈化,愈來愈精純,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四個動作準則,這是很重要的,比較重視的是松與慢,因為這樣可以增加技擊的緊湊與靈活。
只有把四個動作準則做好,才能使十項姿勢生動起來。不論為養(yǎng)生,還是為技擊,如果要深采力取,都要以嚴格地遵守姿勢的規(guī)矩與動作的準則為基礎工夫,而后進到渾化的。
有些人只從形式上看太極拳,并未悉心研究,即下斷語,說太極拳只有養(yǎng)生作用,沒有技擊作用,這是沒有了解太極拳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