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我國傳統(tǒng)武術(shù)的瑰寶,修煉太極拳可以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太極拳是對現(xiàn)代人有很高的養(yǎng)生價值,太極拳的特點柔和緩慢,任何人群皆適宜。學習太極拳教學你會發(fā)現(xiàn)太極拳是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一起學習下太極拳吧!
古典太極拳理論對修身的要求
在古典的太極拳理論中,勁力是剛?cè)岬模瓌菔翘搶崳瑒幼骷本?,歸根結(jié)底還是在陰陽二字上,陰陽是太極拳的核心。
正如陳鑫的《太極拳經(jīng)譜》開章明義寫道:“太極兩儀,天地陰陽,開合動靜,柔之與剛”。
按照中國的古典哲學,世界萬物的變化消長都離不開“陰陽”,而天地則是世間萬物變化的總源?!兑?middot;樂辭》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里所說的“是生兩儀”即是指“陰陽”。
太極拳是一門博大精神的學問,修煉太極拳能提高自身的修為,太極拳是一項完整的周身運動。
可見,太極拳的宗師先輩,已把太極拳作為一種“小道”合于“大道”之術(shù)了。他們已認識到,任何一門功夫的高低,除了在名師指導下積年累月的苦練外,還必須有“性”的修養(yǎng),“道”的領(lǐng)悟。
這里“性”和“道”的內(nèi)涵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就有不同的意義。老子主張靜觀,把內(nèi)心世界掃除干凈,以“玄覽”直覺去認識“道”。他認為:“凡有起于虛,動起于靜,故萬物雖并動,卒復歸于虛靜”。
再從《太極拳論》上來看,要求習拳者要“先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陳鑫《太極拳論》)在這里提出的“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不正是道家“無為”“虛靜”的思想的體現(xiàn)么?而道家之所以要如此,就是要悟“道”。
太極拳的創(chuàng)編結(jié)合了道家哲學思想中的陰陽變化,其講究柔和,無論是對人對事都要求一個公平,要求人們和善。
何為“道”?“一陰一陽謂之道”。“道之為物,惟覺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像,覺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第二十一章)。
“道”只是一個形式概念,說明了萬物之所以生者,也就是萬物生于“道”,沿著“道”而生滅,可見“道”是有規(guī)范、有規(guī)律的內(nèi)涵。
既然如此,那自然會產(chǎn)生“無為”的思想,因為“無為”的意義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根據(jù)“道”規(guī)律,“無所不為”。就是不要追求絕對,以免“物極必反”。
太極拳養(yǎng)生功法
一是“發(fā)之于心”
拳由心生,一切動作都源于心,心要“靜”,由“靜”生“動”,是自然的動。心如果不靜,意就不專,亂七八糟,動作效果就打折扣。太極拳是心象的外化,拳法與人的修煉行同提高。練到一定層次,拳如其人,人也從練拳中獲得心性的提高。
二是“達之于神”
練的效果是鼓蕩起神氣,神氣充足,精神一充足,人體就圓活自然了,就像皮球,運轉(zhuǎn)起來阻力就小。在拳論中說就是“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慮”,內(nèi)固了精神,才能外示安逸。隨著練拳的深入,精神也愈加飽滿,境界也愈加高遠。
太極拳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練習太極拳不僅能強身健體,對你的人生發(fā)展也有巨大的積極影響。
三是“行之于意”
意無涯,只有拳意相通,才能做到無障礙穿行在自由空間中,練拳成了一種翱翔。怎么做到流暢地運行?是運意,你感覺不到動作的阻力,用意不用力。用意導氣,意氣相生,動作相隨,動作是輔助的作用。
四是“想之于念”
念的是什么?是要領(lǐng),每招每式符合規(guī)律,不能有散漫懈怠。隨時檢查內(nèi)外要領(lǐng)是否走樣了,隨時調(diào)整。不動則已,動即是法。到了高級境界,法就是自然四功是一體的,互相符合。練習時間長了就形成定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