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證明太極拳的整個修煉過程完全應以意氣為主導,行拳走架時全身放松,要用意引導氣之運行,內(nèi)氣鼓蕩,外形飽滿,全身皮毛與大自然之大氣相互鼓蕩,人在氣中,氣在人中,呈現(xiàn)出一種天人合一的融融自然之情景。
常見一些練太極拳之人舉手投足毫無定向、漫不經(jīng)心,這種練法玩玩可以,于練太極功夫相差甚遠。而那些自恃有一點拙力之人,打拳推手全靠一身僵力拼老本,如此練功久而久之人不敷出,透支過甚,傷身傷氣,功不得法耗時傷神實無益處。
太極拳是生命之學,它既練身又煉心,既重形又重意,性命雙修,整個修煉過程以意為主導,以丹田為核心。
楊澄浦公云:“氣能人丹田,丹田為氣的總機關,由此分運四肢百骸,以周流全身。”太極拳一定要把腰勁(丹田勁)練出來,腰勁出不來,不管你怎么動都是“單擺浮擱”。有些人拳架外形練得也不錯了,可是細品其昧,總覺得淡了許多。
觀其打拳,動臂搖膀,動腰扭胯,總是扭扭捏捏,感覺別扭不雅。其原因就是腰勁沒有練出來,一動不是拱肩架肘就是腰胯亂晃。其病必于腰勁(丹田功夫)求之。
陳發(fā)科公曰:“內(nèi)不動,外不動;腰不動,手不發(fā)。”陳照奎先生講。“丹田內(nèi)轉”,一切拳勢動作都要“結合丹田帶動”。腰是樞紐,丹田是氣之源,是核心。拳論中所云:一動無有不動。
其“一”者,腰也、丹田也。所以太極拳各種勁力的運用,關鍵在腰部(丹田)的修煉,練拳一定先要把腰勁練出來。腰勁有了,身體其他各部的勁才會有效地運作。這個腰勁就好比串起那串珠子的線,這條線的抖動,會帶動整串珠子的旋動。
如果這條線不動,線上的珠子再動也是散珠一串,其動而無章,動而無序,動而無力。
這根線牽動著整串珠子,好比腰部(丹田)牽動著全身上下的各個關節(jié),腰部發(fā)勁時,丹田之氣一部分上升,內(nèi)氣由海底抄尾閭三夾脊、玉枕、三關連成一線,以腰部為核心,上肢之勁出于脊背,由肩而肘到手。
丹田之氣另一部分下沉由胯到膝至涌泉穴,然后通過腳蹬地其勁反彈,由腳而腿而腰復歸丹田。
太極放松的表現(xiàn)
松沉
“松”的練習可以將肌肉骨骼變得柔軟,完全失去了肌肉纖維具有的僵硬之力,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習練者的肌肉骨骼可以有很清晰的下沉感,同時,濁氣也能順暢下沉至腳底。
松活
“松”的狀態(tài)中,人體各個關節(jié)已被內(nèi)勁沖開,處于太極陰陽轉換所需要的靈活度;同時,“松”的練習可以使各個關節(jié)松軟靈活,隨著內(nèi)氣的強勁,逐步達到太極陰陽轉換所需要的靈活度。
學習太極拳要學會靈活轉化,提高身體的平衡性,老年人練習太極拳的松活,能降低摔跌的風險。
松圓
長時間“松”的練習后,習練者可以很容易方角走圓,四正四隅方位的轉換全部通過圓弧動作實現(xiàn),太極拳動作外方內(nèi)圓,非行家里手難以看出動作轉換的奧妙。
其奧妙就在于動作圓弧的轉換上,內(nèi)在動作的圓弧轉換不為外人所知,尤其走動太極小圈,更是可以順暢轉換內(nèi)勁,如果內(nèi)勁可以就地轉換,即太極的陰陽轉換由小圈達到無圈境界,與人推手較計總能得機得勢,其本質是松圓使然。
松展
隨著各個關節(jié)的逐步松活和松圓在太極動作轉換中發(fā)揮的作用份量越來越重,太極動作會舒展大方,隨著功夫的積累,太極動作在外形上不再舒展大方,但各個關節(jié)及其筋絡在動作轉換過程中表現(xiàn)的非常柔軟舒展,松展是“松”在形體上的一種表現(xiàn)。
太極拳是武術中的內(nèi)家拳,與外家拳相比,太極拳的姿勢舒展大方,每個動作都在大小不同的圓中完成,非常的完美。
結語:綜上所述,相信大家已經(jīng)學會了如何放松。當今每個人都面對各種壓力,神經(jīng)處于緊繃狀態(tài),通過練習太極拳能緩解大腦疲勞,還能提神解壓,太極拳是現(xiàn)代人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