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偏沉則隨,正是啟發(fā)太極拳活動的能源要旨。身體愈多部位放松,放到地面的身體重量就愈多,氣也愈下沉于腳底。氣愈沉腳底則重心也隨之到腳底,反彈力亦隨之增加,與地心吸引力更為相合。
為太極拳的陰陽、虛實、動靜之變。“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奠定根基。陳氏太極拳修練的緾絲勁自根而起,節(jié)節(jié)貫串,胸腰折疊,下盤如泰山,上身如楊柳等等就是這個原因。
3、掌握太極拳氣沉丹田
這只是教你氣歸丹田,從而達到引動內(nèi)氣、聚集能量,然后讓你去建立一個以丹田為核心的系統(tǒng)。
就像一個電動機沒有電無法運作,只能是作為一個擺設。由此沒有丹田之氣即沒有勁由里換之說,周身不能鼓蕩,一切都成為空談。
拳訣云:“神意內(nèi)斂,九曲圓轉(zhuǎn),圈由心生,勁由里換”。很多人在丹田產(chǎn)生內(nèi)氣以后,就一直停留在丹田,不能將丹田之氣沉到腳底。
如果氣停留在丹田,則重心就在人體的中部,再加上沒有體會到“心不死、神不活”的太極拳精髓,反而心活把重心引到了胸部。
導致心氣不能下降,形成填胸架肘,挑肩之病,使脊拄松拉不開,頭部于背部無上拔之意,在外界力量的印象下胸部肩部背部,更難以做到松柔圓活,松活彈抖之功。就如不倒翁把重心放到中間它如何能不倒?氣不落根,便形成太極拳斷根之病。
因此根浮動則亂,亂則必顛,顛者必出也。只有將丹田之氣與地吸引力相合,才能將地面產(chǎn)生的反彈力與以丹田為核心的周身鼓蕩之內(nèi)勁溶于一體,從而慢慢的才能體會到身如火藥一觸即發(fā)、渾身無處不是手、挨到何處何處擊的高深境界。
莊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從而做到自然而然。
以上觀點是本人修習陳氏太極拳多年的一點心得與感悟。僅將本人的一點不成熟的見解與各太極拳愛好者共同探討,以求進步。如有不當之處,還請同仁們多加指點。
太極拳中六個平衡作用
對稱平衡
要曲中求中。從上至下,從左至右,前前后后,從預備式開始到終結(jié)束,都要保持對稱、保持平衡(預備式的并步,不能內(nèi)外八字,起式的開步和行進中的步伐,兩腳都要保持平行肩寬)。
動靜平衡
要安靜、純凈后起功。在靜中求動(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動靜平衡才能清升濁降)。
練習太極拳中講究的是動靜結(jié)合,即動有有靜,靜中有動,不能把太極拳練成死功夫。
動中平衡
動中保持對稱,動中保持平正,平衡再求運動,運動就能穩(wěn)實。
快慢平衡
慢中求穩(wěn),穩(wěn)中求快,快而不亂,慢而不斷。
虛實平衡
虛不虛,虛中實;空不空,意動實;思維空,神意實;攻而虛,防要實;上求虛,下要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