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國傳統(tǒng)武術(shù),很多人覺得太極拳很神秘,這是因為太極拳界限,我們今天一起研究一下。談起太極拳,人們肯定熟悉的是陳式太極拳,陳式太極拳是太極拳的起源,也是太極拳流派中的重要門派,下面一起淺談陳式太極拳之“界限”吧!
淺談陳式太極拳之“界限”
界限的由來不得不從古代分封制度說起,太極拳是中國古人創(chuàng)編而成,思想上存在分封制度,而太極拳的界限指的是身體運動。
何謂界限?凡分茅胙土,設(shè)官分職,以及動靜語默,莫不各有界限。一踰分一失言即過界。過界即與人有干涉矣。凡事如此,況拳乎。如人之行步,僅足可開二尺五寸,此勉強為之,非天然也。
天然者,隨便行步,約不過尺一、 二寸。上體之手與下體之足趾齊,此即是界限。大約胳膊只展四、五分,內(nèi)精只用一半,足步只開尺余。如此,則一身之上下左右,循環(huán)周轉(zhuǎn),無不如意。
太極拳的運動核心是以身體重心為基準,身體始終保持在一個軸心線上,然后整個周身形成一個圓。
蓋動不越界,如將士在本界內(nèi),山川地理,人情風(fēng)俗,一一了亮于心。故進攻退守,綽有余地。一入他人界里,處處更得小心防護,稍有不密,即萌失敗之機。此君子所以思不出其位也。
打拳原為保身之計,故打拳之時,如對敵人,長進愈快。然又恐啟人爭斗之心,故前半套多言規(guī)矩,不言其用。至后半套,方始痛快言之,以示其用之之法。然第可知之,不可輕試。
如不獲已,為保性命計,用之可也。大約此拳是個人自耍之勢,徒手空運,非有敵人在其前后左右也。自己下功夫,遍數(shù)愈多愈好。根未固而枝葉榮,況衛(wèi)生保命之道,莫善于此。學(xué)者但先難可也。
太極拳是一個立體圓形,每個動作的開始是一個圓的起點,收式是圓的終點,太極拳處處是圓。
至于后獲,則當置之度外,不可以毫發(fā)望效之念中,分吾專心致志之功。金針已渡,學(xué)者勉旃。
人體任何部位運動的幅度,都會受到人體機能的限制,無限度的超越人體運動生理極限,就會使人體失去平衡,這當然會給自身造成嚴重的傷害。
同樣,練習(xí)陳式太極拳的過程中,人體的運動要順其自然,練習(xí)者應(yīng)該知道每一動作都有一個界限,并且必須按照陳式太極拳的界限來運動,這樣才能做到“無過而不及”,否則在與人技擊的過程中,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陳式太極拳第十六代傳人陳鑫在所著《陳式太極拳圖說》中有專門論述“界限”的文章,但其內(nèi)容比較深奧。有多處未具體指出何為界的文章,使學(xué)者讀后茫然。因此練習(xí)者有必要弄清陳式太極拳的界限,并作為“無過而不及的標準。”
陳鑫說“打拳以鼻為中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從人體解剖學(xué)來解釋,應(yīng)當是以人體的縱狀面分為左右半身。近代太極拳師洪均生先生在教學(xué)過程中,認為手心(勞宮穴)斜對心口為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手和軀干的配合界限又進一步分為,正旋的手高不過眼,低不過臍,中不過心口,要求掌心斜對心口,如云手的左右手或攔搡手的右手。
左右反旋的手則手順纏,肘先收到胸前,然后變逆纏,先將肘轉(zhuǎn)貼肋部,再以手領(lǐng)肘經(jīng)心口與胯齊,再轉(zhuǎn)到高與眼齊為度,如一路的十字手等。
手上下反旋的式子少,只有金雞獨立是兩手同走反旋而一上一下,向上的手如托物狀向上托起,高度與頭頂百會穴齊平;向下的手經(jīng)過胯前向胯外下按,但不要超過臀部。
手部運動的范圍應(yīng)以兩足分開的前后左右距離為界。兩足左右分開應(yīng)以足趾尖踏在同一個圓周上為界限;兩足前后分開,以前足趾尖和后足跟踏在同一個網(wǎng)周上為界限形成一個無形的圓柱體。
在推手或技擊的過程中,對方身體任何部位一旦進入我的界限內(nèi),即運用太極拳的技法進行防守或反擊。太極拳主張“彼不動己不動”“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
陳式太極拳要求身法中正,即百會穴至?xí)幯ǔ梢恢本€,有利于自然接通任督二脈之氣。雖然身法要求中正,但軀干的旋轉(zhuǎn)也有一定界限,在拳式中軀干的旋轉(zhuǎn)角度,經(jīng)常是45度,而上下配合時胸以下隨腰襠勁的下塌轉(zhuǎn)得略多于45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