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一搭手,一下就能聽出對方的重心比我高還是低,只要比我高,就心中無憂,無論對方有多高的本事,我也心中有底。只要對手重心比我低,我就知道遇到高手了。當此之時,就要想法向對方學習了。實際上,對方其實也明白。記得有回一位武師帶了幾個徒弟,一出手就把人扔出去。好幾個人向他請教,他是來者不拒。
當時我是膽戰(zhàn)心驚的與其搭手,為何?因為他能打,我那時很欠缺。但推了兩下,我立即有了底,因為我重心比他低。他也不是吃醋的,不再推,而講起了散打,這是我的弱項,我就只得老老實實聽著了。從那以后,我更確定我悟的方向是對的。
有了重心。還要說說力由脊發(fā)。力是由后背過來的。其實,即便沒有力由脊發(fā),只要重心低,就能放人。力學原理也很簡單。把對方腳跟催動起來了,對方腳下站立不穩(wěn),那不就任由你來發(fā)揮了嗎,你順勢很輕易的就會把對方推一個馬趴,推出幾米遠也是很容易的。
如果再加上力由脊發(fā),那放人就很輕松了。當然,這里的要點是對方不明白重心問題。網上有很多能放人的大師,除了那些假的和配合好的表演性質的之外,多數我推測也不過如此。拳論說,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
你的重心高,我就緊貼在你重心的下面,我也高起來,你的重心低,我比你還低,也是緊貼在你重心的下面,為什么,讓你聽不出來,你聽不出來才容易失掉警惕,容易上當。而另一方面,在觸點上,我又總高或低那么一點點,這又是為了空你做準備。
這點功夫真的不能算是內家功夫的高功夫。只能算是內家功夫的入門功夫。內家功夫的發(fā)力主要的不僅是放人,更主要的是打出滲透力來,這才是實戰(zhàn)需要的。曾看到一個,一時沒找到。
說是手高舉,從上松著落下,然后加速,砸在下面他人的胳膊上,讓人來體會這滲透力。接的人常常是受不了,那疼勁往骨頭里殺。但也只講到這。這也是容易做到的。然而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能整體的發(fā)出這種力,那可就不是容易的了。
太極拳發(fā)勁的基本特征
(一)如練
太極拳古經典拳譜里所說的“由腳而腿,由腿而身,如練一氣”是“氣”與“勁”的中心、基本的共同特點。對于“發(fā)勁”而言,腳一蹬地,就像是有一個浪頭由腳開始向上滾動從手臂泄放出去,就像是舞動著綢練的抖動,抖動從一頭傳滾到了另一頭。這種“如練”主要是體現在身軀,放大地夸張地顯示,就像是禪密功脊柱縱向前后波浪形的擺動。
可以這樣體驗整個身體豎直向前傾,兩手臂伸直撐在墻面上;接著臀部向前向下壓,兩手臂彎曲,腳、臀、頭形成頂點在下的三角形;然后腳蹬地、兩手臂再撐直,臀部向后向上突,腳、臀、頭形成頂點在上的三角形;然后再繼續(xù)這樣由腳蹬地引起手臂曲伸與臀部、背部上下運動,使得臀部下降時臀部上方的后腰背突起,隨即后腰背下降,再上方的胸背部突起;這樣的突起一直傳動延續(xù)到肩背部,“如練”就是這樣的感覺。
除了初學太極拳,其實在練太極拳發(fā)勁時,如練主要是憑感覺,基本上就沒有這樣的外形,因此,練習太極拳重在領悟。
但特別強烈的“發(fā)勁”背部肌肉也會出現這樣由下而上的滾動。如浙江省六十年代初有一則體育資料,實錄了晚年的牛春明先生有一次發(fā)勁,背部就出現了這樣由下而上的肌肉滾動。當有了一定的發(fā)勁基礎,兩腳稍前后站立,腳暗暗一蹬地,就確實能夠引起這樣的滾動感覺由腳而上傳遞到手,手就會完全不由自主地發(fā)生震顫的一抖,或者還有手腕關節(jié)要頓時脫開來手飛出去的感覺。
所以,太極拳古經典拳譜里所說的“由腳而腿,由腿而身,如練一氣”也可以說是“由腳而腿,由腿而身,如練一勁”。這種感覺或略微的外形反應是人體傳遞性力量也就是運動力學里所說的人體“動量傳遞”發(fā)生的唯一特點。有的名家所說的和所表演的發(fā)勁就像是動物抖毛,不可能是太極拳發(fā)勁的特征。
因為這種發(fā)勁中腳只是身軀的站立支撐點而已,發(fā)勁靠的主要是人體的旋轉慣性,發(fā)勁的力量不是腳傳遞上來的,不具有“由腳而腿,由腿而身,如練一氣”的特征。
學習楊式太極拳時,早出現的不自主的抖動是彎弓射虎的結束時,練習這個招式時,手會不自主的抖動一下,能夠體會到勁是如何施展開。
夠體會到這種“勁”如何經過骶骨、背部達到手的緩慢的傳遞過程,往往在手不由自主一抖、手腕關節(jié)像是要飛脫般的同時,會發(fā)生手腕關節(jié)的咯咯作響,旁邊的人清晰可聞。
(二)松
人體“如練”的反應必需以全身的放松為基礎,如果沒有放松,往往難以完成這種“如練”的動態(tài)。即使能夠做出這種“如練”的動態(tài),也根本不可能出現“如練”的傳遞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