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雖然動作緩慢,但是在練拳的時候一定要有精氣神,內氣充足,這樣才能夠將太極拳的動作發(fā)回的淋漓盡致。本期給大家推薦的太極拳教學是太極拳40式的演練,下面一起來看下。
拳經云: “太極拳中路,功夫為先”,“不是別有方,只是中氣足”;拳諺亦云: “一功二膽三技巧”, “力不敵法,法不敵功”。
所謂拳術的“術”,指的是用的方法,稱術法或拳法,也稱招法或著法。法雖有萬,而萬法歸一,一就是功夫,對太極拳來說就是內氣、內勁或內功,得其一而萬事畢。求內氣、內勁或內功的方法稱功法。
所以,練太極拳必須“拳法、功法、養(yǎng)生法”三法合一。若能三法合一地練習,就能將練太極拳升華到練太極功夫的高度,注重太極拳的內涵、質量及功夫的研究和提高。而不在套路多少、架子高低和動作規(guī)范與否的形式上束縛自己。
功法的研究就是內氣、內勁、內功的培養(yǎng)和提高,得此方可言拳,舍此無以為拳。氣為勁之體,勁為氣之用。太極內勁的實質就是意氣相合、神氣合一;太極內勁的物質基礎就是精、氣、神;太極內勁的質量取決于習練者本身的精、氣、神的質量。
所以,欲培養(yǎng)和提高太極內勁,就必須培養(yǎng)和壯大人身三寶精、氣、神。精足氣足神足則內勁自足。內氣、內勁的培養(yǎng)和提高就是修煉太極內功。
以功為本、以養(yǎng)為主、以拳為母的有機結合就是太極功夫的內涵。其關鍵就在于“拿住丹田練功,拿住丹田養(yǎng)生,拿住丹田練拳”。
拳經云:“氣不由中心丹田出發(fā),則氣無所本而失于狂妄,必至失敗,此內勁之不可不研練也;果能研練至此,則神乎其技矣。”練內功要講丹田,練養(yǎng)生要講丹田,練太極拳亦要講丹田。
所謂中心丹田指中丹田,其位置在人體正中,即肚臍深處神闕穴內。中丹田是先天元氣之舍,主生化,司呼吸,中丹田不能呼吸則中氣難以達于臍下。古人稱之為“中央戊己土,萬物由此生”。中丹田之后為后丹田即命門穴,中丹田之下為下丹田即會陰穴深處,中丹田之上為上丹田即兩眉正中深處祖竅穴內。
上丹田為天門,下丹田為地戶。天門主神,地戶藏精,氣海蘊氣,出入在命門,運化在神闕。此丹竅不可不明。行、立、坐、臥不離這個,打拳練功亦不離這個。所以要虛領頂勁神貫頂(上丹田),會陰內收氣下沉(下丹田),虛實轉換全在腰(后丹田),周身之氣歸丹田(中丹田)。
就能拿住丹田練內功,不離丹田運太極。不離丹田運太極,就是以心為主宰,開合出人皆在丹田。想開時,由丹田向外開;想合時,由外向丹田合;想發(fā)時,皆發(fā)于丹田;想收時,皆收于丹田。
一動,則氣出丹田;一靜,則氣歸丹田;一緊,氣由丹田運四體;一松,四梢之氣沉丹田。進,則氣由后丹田涌向中丹田;退,則氣由中丹田引至后丹田;左轉,則丹田左轉、氣沿帶脈左轉圈;右轉,則丹田右轉、氣沿帶脈右轉圈;定,則上、中、下三丹田一線穿。
周身纏絲螺旋圈皆丹田內轉圈之為也。而又要心息相依,息息歸根,根在丹田,道家喻之“無根樹”。息者呼吸之調,一呼一吸是謂息。心息相依就是心神意念與開合呼吸融合為一,始終不離;息息歸根就是想著丹田的呼吸,聽著丹田的呼吸,看著丹田的呼吸,三性歸一不離丹田。
心息相依息歸根,神氣合一在丹田,久之則丹田內生氣生血,氣滿丹田,氣血旺盛,流布周身,榮華四梢,內強外壯,即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體內又如皮囊之中充足了混元氣,內氣充沛則內勁渾厚,剛柔相濟而渾于無跡,臨陣交手時,就能功助拳威,勁貫著中,不發(fā)則已,一發(fā)如猛虎下山,威勢難擋;疾如閃電,迅似炸雷,干脆直射地把對方騰空發(fā)放出去。
太極拳是內功拳,特別注重內氣、內勁、內功的培養(yǎng),以功為本的指導思想貫穿于整個拳法套路和功法單式之中。而拿住丹田練內功是求學內功、求學太極功夫的根本所在和核心,舍此別無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