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收看本期的太極拳教學,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太極拳是楊式56式太極拳,這套太極拳是在傳統(tǒng)楊氏太極拳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編的,是一套適合人們日常鍛煉身體的簡化版太極拳,下面就跟著來學習一下吧!
在太極拳的練習當中應該注意的事項:
靜下心,身體放松
初次學習太極的人往往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不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太極的學習中來,不能完全的放松身體,這樣不但學不好太極,發(fā)反而會因為越練越緊繃,對身體造成傷害。
練太極拳時切記不要緊張,要將身體完全放松下來,才能保持輕松的狀態(tài)練習下去,要知道學習拳架的同時也是去求松柔的初步過程。
沉肩墜肘,松腰開胯
剛練拳架常出現(xiàn)的通病就是聳肩翻肘,這樣身體自然會緊,所以要在行拳過程中時時反醒,檢視肩肘是否松沉。而松開腰胯是太極拳中難解決也是根本的核心之一。腰胯是身體的主宰,只有腰胯松了,才能做到全身的松柔。
自然檔距
自然檔距是太極拳有別于其他拳法的觀點,也是太極拳中值得注意的特殊要點。太極拳中要求所有步法都要確保兩腳的中間橫向距離要大約與肩寬相等,這就保證了太極拳的正肩正跨的姿態(tài),終達到中正松沉的風格。
方向要正直
太極拳有所謂四正、四隅。在拳架行進過程中上步、退步,腳尖一定要踏正方向。另外重點注意的是,胸線也要與腳尖在同一方向(除個別動作是雙向發(fā)力胸線兩向兼顧外)。因為只有胸線與腳尖在同一方向才能使自己得機得勢,進退自如。
虛實結合
楊公澄甫說:“兩腿宜分虛實,起落猶似貓行。體重移于左者,則左實,而右腳謂之虛;移于右者,則右實,而左腳謂之虛。”所以初學者一定要分清虛實,要單重不要雙重。
以上幾點都是初學者在學習太極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如果在練習的過程中達到以上幾點,那么就不愁學不好太極了。
長練太極拳對人體微循環(huán)有好處
隨著時代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越來越忙于工作和學習,很難有更多的時間去鍛煉身體,身體處于一種亞健康的狀態(tài),時間長了,毛細血管的血流不通暢,產(chǎn)生微循環(huán)障礙,就會引起很多的慢性病以及衰老。
我們在學習練太極拳時,通過身體的伸縮旋轉運動和內氣在周身各個部位的暢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活遍布全身的毛細血管,促進微血管的自律運動,加速微循環(huán)。
太極拳屬于內家拳,主張“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強調體內氣血的暢通。太極拳理論中所說的“氣”,不是呼吸之氣,因為呼吸之氣只能在肺部活動,它指的是人體的“內氣”。
只要練功得法,經(jīng)過一定時期的練習,在行拳時就會產(chǎn)生出“氣”的感覺,如手指有脹、熱、飽滿感,腹腔內氣流咕咕作聲,有蟲爬蟻走樣刺癢的感覺等等。以上的感覺,實際上是人體氣血循環(huán)加快,經(jīng)膜和毛細血管擴張,也就是微循環(huán)加速的外在表現(xiàn)。
中國科學院武術協(xié)會組織了14位科研工作者對太極拳對人體微循環(huán)的影響,組織了一部分人進行研究實驗。
甲襞是指人體手指指甲根部皮膚皺褶部位,甲襞微循環(huán)狀態(tài)可用綜合積分值半定量表征,分五級從正常(《1)到重度異常(≥8)。隨年齡增長,人體衰老,微循環(huán)變差,甲襞微循環(huán)綜合積分值將不斷增加。
體溫是人體重要的生理指標,反映整體的機能及測量部位的細動脈供血狀態(tài)和靜脈流出量。局部溫度變化對運動效果能給出有益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