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與武派太極拳有何區(qū)別
武式太極拳的特點主要特點是以強健身體,防生和修生為一體的太極層次,由于創(chuàng)始人當時的歷史地位。
所以這種拳充分體現(xiàn)的封建社會和古人要求的中庸之道,外示安逸內固精神,它充分體現(xiàn)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之一。
而武派太極拳就是在其理論嚴格指導下編創(chuàng)的一派拳術。
武禹襄師從陳清平,而不墨守成規(guī),他不僅對拳術及古典拳論潛心研究,且多有發(fā)悟,卓有建樹而自成一家。
之后,由其外甥李亦畬,三代宗師郝為真(1849年一1920)不斷修改完善。
每一著勢,甚至每一動作都不能有絲毫違背拳理之處,從而決定了武派太極拳具有的攻防意識。
簡言之,它的拳架不尚花哨,來源于技擊,作用于技擊。
正如吳文翰先生所言,其特點是“簡潔縝密,術法分明,古樸典雅,端莊灑脫”,不尚花法,重在實用。
武派拳無論拳勢怎樣變化,而身法始終保持“提頂?shù)跻d,松肩沉肘,含胸拔背,裹襠護肫,騰挪閃戰(zhàn),尾閭正中,氣沉丹田,分清虛實”,時時勢勢如此。
武式太極拳基本功
1.無極樁
類似拳架中的無極勢。要求兩足平開與肩同寬;兩膝微屈,兩臂彎曲,輕輕向胸前平舉,兩掌高與乳平,掌心相對略偏向下,形如捧球。
雙目向前平視,頭宜正直,提頂?shù)跻d,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尾閭中正,胸寬腹實,氣沉丹田。
周身放松,自然安舒,聚精會神,摒除雜念,自然呼吸。
2.太極樁
分左右兩式,姿勢類似“懶扎衣”的起勢,兩手一前一后,前高后低;兩腳一前一后,前虛后實;身法要求同無極樁,周身輕靈,務求自然。
練習這一樁功,由于屈膝蹲身,腿部承重力較大,蹲得越低,承重力也越大。通過這一鍛煉,可增加腿部力量。
但開始不宜蹲身過低,以免造成突臀彎腰,上身前傾等弊病。應當循序漸進,逐漸放低身勢。
3.前進步
體重完全置予左腿,膝蓋對正足尖,尾閭垂直與足踵對正,右腿抽胯提膝,足尖自然下垂,移于左踝里側。
接著,身軀微向右旋,右足足掌上翹,足踵向右前方輕輕鏟出(勁點在足踵,如向前踢物。
足踵著地后,隨即放松,足下似有吸力,伴隨重心前移,足掌緩緩落平,右膝前弓,全足踏實,左腿自然舒展,胯根前掩裹襠,成右弓步。
4.后退步
先站好無極樁,兩腿屈膝下蹲,胯根放松,涌泉吸地;兩掌分開置于身軀兩側,肘彎微曲,掌心向下,掌根下塌,如扶物狀。
然后,重心左移,體重完全置于左腿,膝蓋對足尖,尾閭垂直與足踵對正,右腿抽胯屈膝,足尖自然下垂,移于左踝里側;接著,右腿向右后側移動,先足尖著地。
然后足踵里扣,全足落實;落胯屈膝踏穩(wěn),重心逐漸移于右腿,尾閭垂直對正足踵,左腿自然舒伸,胯根微內含裹襠,成后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