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不少朋友看到這個字想問這是哪個流派提出的理論。筆者聲明:此字是筆者瞎想的。若有雷同,純屬巧合。
長期來,在練拳和推手實踐中,尤其近兩年看得多些,遇得多些,悟得多些,想得多些,對太極勁的理解也多些,并常常對先前的理解進行否定,真所謂練一路扔一路。也許我今天覺得頗有道理的東西就是明天否定的對象。
太極本身就應該是從否定中盤旋而上,從而走向真實、完美。這里的理解只是我個人的體悟,不一定正確,更不具有指導性。公開我的觀點,旨在拋磚引玉,希望得到更多太極研習者的不吝指教和探究。
為了對太極 “融”有更準確的理解,我們不妨先看看“融”字的基本字義
1. 固體受熱變軟或化為流體。
2. 調合,和諧:~合?!ⅰ?/p>
3. 流通:~泄(飄動,浮動)。
4. 長遠、永久。
練太極的都不會不熟悉“去僵求柔”的說法
一個練過多年武式太極拳的人在與不練太極、初練太極或練力量型東西的人一搭手,就能發(fā)現(xiàn)對手特別僵硬。他越是想躲過你的粘黏越顯得僵硬。
并且他們抵抗的勁力都是凌亂、別扭的。如果叫他們去跑步,打球、跳舞,他們的勁力相對會流暢。我們來看看“融”的第一種字義:“固體受熱變軟或化為流體” 。我想這應該是對“去僵求柔”的詮釋。
如果我們理解了太極的“水性”,就不難理解我們應該把人體這個固體煉成流體。
我們常??吹讲簧偃税堰@一百多斤的肉從一處搬到另一處。此處賣力一蹲,彼處重重一放,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美名曰太極,實乃人肉搬運工也。
沒有打成太極,人體僵硬,重心固體式過渡,勁力是斷續(xù)的、突變的。如果我們能把固體煉成流體,溪流、鋼水、洪水什么時候都是綿綿不斷的。
這樣煉成的太極,重心是流體過渡,(這里只能想象,客觀上還是固體,權當一個像流體的比喻。)勁力是連續(xù)的、漸變的。由此不難得出結論:練太極一定要松開,去僵求柔,化固體為流體。
我們再來看第二個字義:“調合,和諧:融合。融洽。”
這個字義我們要從兩個層面來說:一是獨自練拳,二是與人推手。我們先來說練拳:我們打太極就是把周身煉成一家,使身體上下、內外、進退均能處處和諧,反之手腳、內外各行其事,自然談不上周身一家,渾圓一體。
在推手過程中我們常見頂撞、斷續(xù)、推拉。這些都是固體的表現(xiàn)。雙方勁力都沒能融合、融洽。有人會反駁,對抗就應該是你死我活,你來我去的。但我們也不能忘卻“打人容易摔人難,摔人容易放人難”的拳諺。
打人只要瞧準時機擊中即可,而使用摔跌法就較前者復雜了。除了需要正確審時度勢、準確把握機會外,還涉及到用勁的技巧、方位等,手法也非如打法直接了當。
而要做到放人就比摔打更難些。我們平時所見到的發(fā)放還停留在快速、強勁的推打、摔打的層面,真正的放法應該是將物提起,隨心所欲地放下、放倒。
如果沒有融的功夫,如果勁力沒有與對方融合一體,其間就留下了斷層,就為對方提供了撞擊、廝打的空間,放也就不能成立。只能是推拉摔打,將物自如提放只是一個理想。
由此推斷,不是不可融,而是我們沒能做到融。因為在漫長的求融的過程中,太極的社會性、功利性、好斗、求勝、愛面子的天性使我們耐不住融的磨練。
在看“飄動,浮動”之前,我們先來看郝為真論武式太極拳的一段話:練武式太極拳有三層之意思
初層練習,身體如在水中,兩足踏地,周身與手足動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層練習,身體手足動作如在水中而兩足已浮起不著地,如長泅者浮游其間,皆自如也。
第三層練習,身體愈輕靈,兩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時之景況,心中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氣稍為一散亂,即恐身體沉下也。
郝老前輩的話已經(jīng)把“飄動,浮動”說得很明了,故不贅述。倒是我們還得反思我們大多數(shù)拳友為何停留在滾動、跳動的層面。
原因很簡單,還是沒將固體化成流體,因而在浮沉上就欠火候,松沉不下,翻騰不起,浮動不了。
關于“長遠、永久。”我們來看拳論:“長拳者,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也。”武式太極拳各勢相連,綿綿不斷,柔如行云流水,無斷續(xù)凸凹處,故亦稱長拳。
楊澄甫先師常用“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來形容武式太極拳,且以此喻長拳之說。
很久沒有好好地寫博,當然可以找出很多借口。在此不想道出這些子丑寅卯了。只愿我的點滴感悟能給關愛我的太極博友有點參考價值。